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

本經疏證<白芷>--啟仁學長上課筆記102.12.28

白芷 

重點:

1、血中之風(形、勢皆有)
2、陽明氣分、血分
3、衝脈(正中線)血分
4、去穢濁


脈象:

關前(氣分)-->陽明風熱,注意牙點、頭點
關後(血分)-->由氣衝至陽明正中線之顆粒

顆粒(穢濁)越明顯,用量越大


老師用方:

1、脈浮細
大黃、砂仁、炙草、白芷

2、陽虛頭痛
四逆湯加白芷、藁本、川芎、蔓荊子、龍膽草、僵蠶

3、風熱牙痛
白芷、細辛

4、崩漏方加減(關浮虛薄加上關尺弦細有熱,動力問題)
當歸、黑荊芥加柴胡、升麻、川芎、白芷

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

《金匱要略》中與「煩」 、「煩躁」或與情緒相關的條文討論

上篇整理《傷寒論》關於煩或煩躁的條文,接下來完成《金匱要略》的部份,一樣參考的是《醫宗金鑑》版。
在 《金匱要略》的部份,收集的範圍更大一些,除了「煩」或「煩躁」的條文之外,也考慮與「情緒相關」的部份章節, 如百合病。

先把結論提出。
綜合了下面整理的相關章節條文,發現主要包括幾個病因:
1、濕、水、痰飲、濕熱
2、陰虛、陰不濟陽、熱擾
3、瘀血、宿食

接下來,逐一討論。

一、痙濕暍

出現煩的條文,主要在「濕」的部份。通常是「疼」和「煩」同時出現。
因此,病因在於「」導致身體骨節疼痛而煩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濕家,病身疼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納藥鼻中則愈。
  • 濕家,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,發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  • 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,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  • 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,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  • 傷寒八、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濇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;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
  • 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
二、百合病

百合病篇雖然沒有直接出現「煩」或「煩躁」的文字,但參考首條描述症狀,似乎與情緒問題相關,因此一併收集起來。

參考《本經疏證》百合:
「... 能補中益氣,復大小便俱通,知無與百合併者矣...」
「... 設使陽不化陰,大小便不利焉,其治固無與於百合矣。若陰不濟陽,雖化而不能出,則舍百合其誰與歸...」
「 ... 是以意欲食,復不能食,常默默,欲臥不得臥,欲行不得行,飲食或有美時,或有不欲,聞食臭時,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皆心中輾轉不適之狀;口苦,小便數,身形如和,其脈微數,皆心中熱鬱氣免之徵,以此例之邪氣腹滿心痛。蓋有若合符節者,而治法始終不外百合,則以心本不任受邪。心而竟為邪擾,則不責將之謀慮不審,即責相之治節不行。今邪阻於上而不下行,為肺之不主肅降,無能遁矣...」

因此知道「百合」能補中益氣,使陰得以濟陽,肺得以肅降,使土生金,金化水,進而通利大小便。

故推論百合病的病因應是誤治後產生的一系列「陰不濟陽」的問題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論曰:百合病者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復不能食,常默默然,欲臥,不能臥,欲行,不能行,欲飲食,或有美時,或有不用聞食臭時,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口苦,小便赤,諸藥不能治,得藥,則劇吐利,如有神靈者,身形如和,其脈微數。每溺時頭痛者,六十日乃愈;若溺時頭不痛者,淅然者,四十日愈;若溺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其證或未病而預見,或病四、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,各隨證治之。
  • 百合病,見於陰者,以陽法救之;見於陽者,以陰法救之。見陽攻陰,復發其汗,此為逆;見陰攻陽,乃復下之,此亦為逆。
  • 百合病,不經吐、下、發汗,病形如初者,百合地黃湯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變發熱者,百合滑石散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一月不解,變成渴者,百合洗方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渴不差者,用後方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發汗後者,百合知母湯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下之後者,滑石代赭湯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吐之後者,用後方主之。 【註】百合病不應吐而吐之,不解者,則虛中,以百合雞子湯清而補之也。


三、瘧

參考註解:「癉瘧,即『內經』所謂但熱不寒之癉瘧也;溫瘧,即『內經』所言先傷於風,後傷於寒,熱多寒少之溫瘧也。」

在「癉瘧」和「溫瘧」的條文,都有出現「煩」,因此推論為「」擾之故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師曰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、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;若但熱不寒者,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分肉之間,令人消鑠肌肉。
  • 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,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
四、虛勞

虛勞篇的煩,描述的是「手足煩熱」和 「虛煩」。

觀察小建中湯,為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,其中芍藥補脾陰,飴糖「能使火靜而水生」「 飴糖之柔潤芳甘,正合脾家土德」《 本經疏證》。
酸棗仁湯,「煩心不得睡,水不上濟於心也」 「 棗為脾果,其仁入腎而宣水決矣。」《 本經疏證》。

因此,推論此處的煩為「陰虛」之故,脾陰虛或涉及腎陰虛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虛勞裡急,悸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
  • 虛勞虛煩不得眠,酸棗湯主之。


五、咳嗽

咳嗽病提到「喘而躁」、「煩躁而喘」,喘和煩躁同時出現,主要是「」引起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上氣喘而躁者,屬肺脹,欲作風水,發汗則愈。
  • 肺脹,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

六、五臟風寒積聚

本篇提到與「煩」或精神情緒症狀有關主要在「心藏傷」「心氣虛」,以及「脾中風」提到「腹中煩重」,未見出方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,當臍跳,其脈弦,此為心藏傷所致也。
  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,血氣少者,屬於心,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,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。
  • 脾中風者,翕翕發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目瞤瞤而短氣。


七、驚悸吐衄

本篇提到「煩滿」,有「瘀血」為其病因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;脈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欬者,必吐血。
  • 病者如熱狀,煩滿,口乾燥而渴,其脈反無熱,此為陰伏,是瘀血也,當下之。 【註】此承上文互詳證脈,以明其治也。如熱狀,即所謂心煩胸滿,口乾燥渴之熱證也。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,今反見沉伏之陰脈,是為熱伏於陰,乃瘀血也。瘀血者當下之,宜桃核承氣、抵當湯、丸之類也。


八、痰飲

本篇則是因「痰飲」導致「欬 」和「煩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夫有支飲家,欬煩,胸中痛者,不卒死,至一百日或一歲,宜十棗湯。


九、水氣

本篇「煩躁」出現在心水和黃汗,主要為「水氣」病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
  • 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,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,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即胸中痛,又從腰以上,必汗出,下無汗,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  • 問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體四肢皆腫,小便不利,脈之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氣上衝咽,狀如炙肉,當微欬喘,審如師言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沉而緊,沉則為水,緊則為寒,沉緊相搏,結在關元,始時當微,年盛不覺,陽衰之後,榮衛相干,陽損陰盛,結寒微動,腎氣上衝,咽喉塞噎,脇下急痛。醫以為流飲,而大下之,氣擊不去,其病不除;後重吐之,胃家虛煩,咽燥欲飲水,小便不利,水穀不化,面目手足浮腫,又與葶藶圓下水,當時如小差,食飲過度,腫復如前,胸脇苦痛,狀若奔豚,其水揚溢,則浮欬喘逆。當先攻擊衝氣,令止,乃治欬,欬止其喘自差,先治新病,病當在後。


十、黃疸

參考註解「病疸者,濕熱也。今濕淫於內,則胸滿煩喘」,此處病因為「濕熱」。
另一條註解云「穀疸屬胃熱,脈當數,今脈遲,脾藏寒也。寒不化穀,所以雖饑欲食,食難用飽,飽則煩悶,胃中填塞健運失常也。」,此處病因為「脾寒,食飽則胃中填塞健運失常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師曰:病黃疸,發熱、煩喘、胸滿、口燥者,以病發時,火劫其汗,兩熱相得,然黃家所得,從濕得之,一身盡發熱而黃,肚熱,熱在裡,當下之。
  • 陽明病,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,頭眩,小便必難,此欲作穀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
十一、下利

梔子豉湯為「熱擾胸膈」之證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

十二、蚘蟲病

烏梅丸為「寒熱錯雜」之證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蚘厥者,當吐蚘,今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藏寒,蚘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蚘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蚘。蚘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


十三、產後

枳實芍藥散「煩滿不得臥」,證為「氣結血凝」。
大承氣湯「煩躁」,證為「宿食熱結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產後腹痛,煩滿不得臥,枳實芍藥散主之。
  • 產後七、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,不大便,煩躁發熱,切脈微實,再倍發熱,日晡時煩躁者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即愈,宜大承氣湯主之。熱在裡,結在膀胱也。
  • 婦人乳中虛,煩亂,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


十四、婦人

藏躁「喜悲傷欲哭」,用甘麥大棗湯,處理「脾胃陰虛」。
溫經湯症狀「手掌煩熱」為「陰虛」、有「瘀血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婦人之病,因虛、積冷、結氣,為諸經水斷絕,至有歷年,血寒積結胞門。寒傷經絡,凝堅在上,嘔吐涎唾,久成肺癰,形體損分。在中盤結,繞臍寒疝,或兩脇疼痛,與藏相連,或結熱中,痛在關元,脈數無瘡,肌若魚鱗,時著男子,非止女身。在下來多,經候不勻,令陰掣痛,少腹惡寒,或引腰脊,下根氣街,氣衝急痛,膝脛疼煩,奄忽眩冒,狀如厥癲,或有憂慘,悲傷多嗔,此皆帶下,非有鬼神。久則羸瘦,脈虛多寒,三十六病,千變萬端,審脈陰陽,虛實緊弦,行其鍼藥,治危得安,其雖同病,脈各異源,子當辨記,勿謂不然。
  • 婦人藏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甘麥大棗湯主之。
  • 問曰:婦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,數十日不止,暮即發熱,少腹裡急,腹滿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何也?師曰:此病屬帶下,何以故?曾經半產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其證唇口乾燥,故知之。當以溫經湯主之。

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

本經疏證<香附>--啟仁學長上課筆記102.12.14

本經疏證--香附

重點:

1、血中氣藥
2、除胸中熱,充皮毛

因心肺之氣閉鬱而有微熱
可依據搭配藥物而使用於寸、關、尺三部

脈象:形勢皆有,短脈緩,但邊微數或闊散

老師運用:

1、桂枝湯倍芍藥加香附、麥芽、梔子
          《醫理真傳》--腦後生瘡
      桂枝湯倍桂枝加香附、麥芽、梔子
          《醫理真傳》--腦後生瘡
      桂枝湯加香附、麥芽、黃芩
          《醫法圓通》--兩腮腫,發熱惡風,耳腫痛

2、小柴胡湯加香附、麥芽 --經閉不行

3、理中湯加桂枝、香附
          《醫法圓通》--膀背痛

4、附子理中湯加桂枝、香附、元胡 --肩背疼痛
      附子理中湯加砂仁、香附
          《六經理論與方劑》--月經先期(來多色紫暗)

比較:

香附--行氣
木香--化濕
厚朴--下氣

香附--血中氣熱
元胡--血中氣寒

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

《傷寒論》中出現「煩」或「煩躁」的條文整理

因為上篇整理了憂鬱症現代醫學的概念,本想試著整理一下和憂鬱症有關的傷寒條文,但發現...好難啊。最主要是因為憂鬱症的症狀很多,有心理症狀、有生理症狀,很難從條文來做分類整理。

所以,退一步來做,先掌握幾個比較能下手整理的症狀。當然,不見得這些症狀就代表憂鬱症或憂鬱情緒,只是提供參考而已。

首先,先把「」,或「煩躁」的條文找出來,再找出相關處方。(以醫宗金鑑版條文為主)

太陽上篇

水氣內停--五苓散
火熱傷陰--白虎加人參湯
水熱結胸--大陷胸湯

太陽中篇

風邪--桂枝湯
寒邪--麻黃湯
水氣--五苓散
氣血虛弱--小建中湯
胃虛--甘草瀉心湯
熱擾胸膈--梔子系列處方(包括梔子豉湯、 梔子厚朴湯、 梔子乾薑湯)

太陽下篇

外感熱鬱--大青龍湯
火熱傷津--白虎加參湯
陰盛革陽--乾薑附子湯
陽虛液竭--茯苓四逆湯

陽明病

宿食、熱結--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

少陽病

少陽樞轉不利--小柴胡湯
兼太陽表證--柴胡桂枝湯
兼痰結--柴胡桂枝乾薑湯
兼陽明裡實--大柴胡湯

少陰病

陽亡陰竭--白通加豬膽汁湯
陽明厥陰寒證--吳茱萸湯
陰虛水熱互結--豬苓湯
陰虛火旺--黃連阿膠湯
陰虛有熱--豬膚湯

厥陰病

寒熱錯雜--烏梅丸
痰涎阻胸--瓜蒂散

壞病

中焦寒證--甘草乾薑湯
樞轉不利兼心神浮越--柴胡加龍骨牡蠣湯
心陽虛損兼心神浮越--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

其實發現幾乎六經都有出現「煩」的條文,在東升西降中的每一個環節,陽虛、陰虛、火結、熱結、水結、痰結、宿食、風寒外感、少陽樞轉,都需要留意。

下篇整理《金匱要略》相關條文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整理發現如果出現「躁」,通常都與「煩」一同出現,少數單獨出現「」的條文整理如下:

1、厥陰病
傷寒,發熱,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。傷寒,發熱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死。

2、壞病
。 病者,謂不當汗,而汗,不當吐而吐,不當下而下,即當汗、吐、下而過甚,或當汗、吐、下而失時,皆為施治失宜,所以成壞病也。凡三陰三陽,若汗、若吐、若下,若溫針、火燻、火熨、火灸、火劫等法,致諸壞病者,有汗後亡陽,眩冒振惕,魄汗不收;有下後虛中,結胸痞硬,下利不止;有吐後煩亂腹滿,有溫針失血驚狂,甚至陽毒斑狂,陰躁欲死,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之類是也。其論散見諸篇,今合為一集,以便後學。其中或有掛漏,是在能三反者。
。 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,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,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,但頭汗出,躋頸而還,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,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。 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


附上相關條文

太陽上篇

。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。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稍稍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,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。 中風發熱,六、七日不解而煩者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
。 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、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餘處無汗,躋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。
。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亦死。
。 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熱被卻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瘥者,與五苓散。身熱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;若水以潠之洗之,益令熱被卻不得出,當汗而不汗則煩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與芍藥三兩如上法。

太陽中篇

。 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
。 傷寒發汗已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
。 傷寒,若吐若下後,七、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。 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。 傷寒二、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。 發汗若下之,而煩熱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。 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
。 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主之;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;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。 傷寒下後,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。 傷寒,醫以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主之。
(梔子系列,每條都有煩)
。 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,身疼痛,八、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,服藥已,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;劇者,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,麻黃湯主之。
。 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,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太陽下篇

。 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
。太陽病二日,反躁,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,十餘日,振慄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,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;反嘔欲失溲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,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榖氣下流故也。
。 傷寒,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。 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。 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陽明病

。 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
。 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。 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
。 得病二、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心下硬,至四、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與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,若不大便六、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
。 病人不大便五、六日,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。 大下後,六、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,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氣湯。
。 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:(1)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反譫語。(2)若加溫鍼,心怵惕煩躁不得眠。(3)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(4)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5)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胃中燥,豬苓湯利其小便故也。
。 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穀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。 太陽病吐之,但太陽病當惡寒,今反不惡寒,不欲近衣,此為吐之內煩也。

少陽病

。 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。 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,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煩而悸。
。 傷寒五、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脇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,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脇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欬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。 傷寒六、七日,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。傷寒五、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脇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。
。 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、三下之,後四、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,心下急,鬱鬱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
。 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中嗢嗢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鬱微煩,先此時,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,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。以嘔,故知極吐、下也。
。 傷寒六、七日,無大熱,其人燥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太陰病

。 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繫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,至七、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
。 太陰中風,四肢煩痛,陽微陰濇而長者,為欲愈。

少陰病

。 少陰病,脈緊,至七、八日,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,雖煩下利,必自愈。
。 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。 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五、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;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;小便白者,以下焦虛,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。 少陰病,脈微細沉,但欲臥,汗出不煩,自欲吐,至五、六日,自利,復煩燥不得臥寐者,死。
。 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。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,死。
。 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身踡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死。
。 少陰病,下利六、七日,欬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
。 少陰病,惡寒而踡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
。 少陰病,得之二、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。 少陰病,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,豬膚湯主之。

厥陰病

。 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、八日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藏厥,非蚘厥也。蚘厥者,其人當吐蚘,今病者,靜而復時煩者,此為藏寒。蚘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蚘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蚘。蚘厥者,烏梅丸主之,又主久利。
。 傷寒,六、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,厥不還者,死。
。 傷寒,熱少厥微,指頭寒,默默不欲食,煩躁。數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熱除也,欲得食,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,胸脇煩滿者,其後必便血。
。 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心下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

合病併病

。 二陽併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、不惡寒。若太陽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,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,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濇故知也。

差後

。 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差,人強與穀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穀則愈。

壞病

。 病者,謂不當汗,而汗,不當吐而吐,不當下而下,即當汗、吐、下而過甚,或當汗、吐、下而失時,皆為施治失宜,所以成壞病也。凡三陰三陽,若汗、若吐、若下,若溫針、火燻、火熨、火灸、火劫等法,致諸壞病者,有汗後亡陽,眩冒振惕,魄汗不收;有下後虛中,結胸痞硬,下利不止;有吐後煩亂腹滿,有溫針失血驚狂,甚至陽毒斑狂,陰躁欲死,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之類是也。其論散見諸篇,今合為一集,以便後學。其中或有掛漏,是在能三反者。
。 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鍼。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;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
。 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,得之便厥。咽中乾,煩燥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稍與調胃承氣湯;若重發汗,復加燒鍼者,四逆湯主之。
。 問曰:證像陽旦,按法治之而增劇,厥逆,咽中乾,兩脛拘急而譫語。師言夜半手足當溫,兩腳當伸。後如師言,何以如此?答曰: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風,大為虛,風則生微熱,虛則兩脛攣,病形像桂枝,因加附子參其間,增桂令汗出,附子溫經,亡陽故也。厥逆,咽中乾,煩躁,陽明內結,譫語煩亂,更飲甘草乾薑湯,夜半陽氣還,兩足當熱,脛尚微拘急,重與芍藥甘草湯,爾乃脛伸,以承氣湯微溏,則止其譫語,故知病可愈。
。 傷寒吐、下後,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、九日心下痞硬,脇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。 傷寒八、九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。 微數之脈,甚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
。 榮氣微者,加燒鍼,則血留不行,更發熱而躁煩也。
。 火逆下之,因燒鍼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

憂鬱症--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

在我們所身處的21世紀中,憂鬱症 、癌症和愛滋病並列為本世紀三大疾病。

那麼憂鬱症到底是什麼呢?是因為壓力太大才引起的嗎?還是抗壓性不夠?心情很不好就是憂鬱症嗎?
一般常聽到產後憂鬱,為什麼會有產後憂鬱?

提到憂鬱症,相信應該很多人腦袋裡會出現很多的疑問。
所以,接下來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重要的疾病。


首先,憂鬱症是什麼?

一般人因為生活、人際關係或工作壓力而產生的短暫情緒、心情不好、或不開心並不是真正的憂鬱症。
如果是因為特別的事件,比如壓力突然增大、或突發的打擊(失戀、親人過世等)所引起短期的情緒和行為的影響,當事情告一段落後,就恢復正常,通常不見得是憂鬱症,主要是憂鬱的情緒,屬「適應障礙」的範圍。

憂鬱症其實是一種疾病,主要是腦部調節情緒的功能失調,其中尤其是與腦中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活性不足:如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、多巴胺等等。

多數人認為壓力可能是造成憂鬱症的主要原因,事實上並不對,壓力其實是「誘發」因子之一,而憂鬱症發病也不一定和壓力有關。因此並不是減少壓力或增加抗壓性就可以治好憂鬱症,壓力減輕和增加抗壓性是減少憂鬱症發病的機率,事實上,當憂鬱症已經發生時,積極的治療還是需要的。


罹患憂鬱症的原因

以目前的醫學研究來看,憂鬱症發病,最主要的因素是腦中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活性不足:如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、多巴胺等。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調控、生理需求(包括食慾、睡眠、性功能等等...),同時也和自律神經的穩定度有關。西藥的抗憂鬱劑,就是可以增強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。

那麼會使得腦中產生這些變化是為什麼呢?一般認為和下列因素有關:

1、遺傳:憂鬱症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性。

2、生理因素
腦功能衰退:如前額葉、顳葉、海馬迴功能下降。
某些疾病影響:如腦部病變(中風、巴金森氏症)、內分泌疾病(如甲狀腺低下、女性荷爾蒙變化)等等。

3、酒精和藥物

4、壓力的影響和誘發
兒童青少年期承受重大或長期的壓力
急性突發的壓力

另一方面,如果增加心理和社會層面的支持,是保護因子,可減少發病的機率。

社會支持:
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支持,支持充足的,可以減少壓力或幫助釋放壓力,因此發生憂鬱症的機率會降低。
心理因素:
包括情緒的處理,和抗壓性。越能以各種方式釋放壓力以及增加抗壓性,也會減少誘發的機率。


憂鬱症有那些症狀?

情緒思考方面
包括情緒低落、焦慮、沮喪、悲哀、易怒等等。
悲觀、沒有自信、有罪惡感、無助、絕望,甚至有自殺的念頭。

自律神經和身體症狀
胸悶、心悸、便秘、腹瀉等等。
頭痛、腰酸背痛、疲累、倦怠等等。
失眠或嗜眠、食慾減退或暴食、性慾減退、性功能障礙等等。

基本上,需不需要就醫,要考慮憂鬱的情緒是否對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?以及憂鬱情緒能否被掌控?憂鬱症狀持續的時間等等。


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憂鬱症?

可以參考以下這些網頁,先做簡單的量表檢測。如果需要,應該到精神科求診,接受專業的咨詢。

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
http://www.depression.org.tw/health/health.asp
http://www.jtf.org.tw/overblue/taiwan1

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
http://www.jtf.org.tw/psyche/melancholia/overblue.asp


憂鬱症和躁鬱症有何不同

躁鬱症正式學名叫「雙極性情感疾患」,也就是會出現躁期和鬱期。
躁症發作時,會出現過度興奮、不需要睡眠、易怒、亂花錢、自認為能力很強等,通常躁症發作期間可持續4~7天。

憂鬱症不會出現躁期,但某些重度憂鬱的病患也會出現一些激動甚至暴力行為,很容易和躁鬱症混淆。


憂鬱症和恐慌症、強迫症

恐慌症是腦部掌管焦慮的神經細胞過度敏感引起,會突發緊張害怕,伴隨自律神經症狀,包括心跳快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、眩暈、手腳刺痛、顫抖等。

強迫症也是腦神經系統出問題的疾病,病患會岀現自己不想要的重覆想法或行為。

上面這兩種疾病都容易與憂鬱症一同出現。一般西醫的用藥主要是抗憂鬱藥。

此外,精神病、失智症及酒、藥癮,也容易伴隨一起發生。


產後或更年期的女性為何容易得憂鬱症?

女性生命週期中,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症狀,一般常出現在雌激素波動的時期。包括:月經前、生產後和更年期。

由於雌激素對於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都有影響,其中尤其是對血清素的影響最明顯,血清素就如同前面提到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調控,因此當雌激素波動或下降時,也容易出現情緒問題。

不管是月經前、產後或更年期,都是雌激素會下降的時期,也因為這樣,就容易在此時誘發憂鬱症的發生。但並不是每位婦女在這些時期都會產生憂鬱症,同樣的,雌激素波動也只是「誘發」因子,真正會發病還是由於腦部的調控系統出問題的關係。


藥物可能引發憂鬱症嗎?

的確有些西藥會影響上面所提到的腦部神經傳導物質,因此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在使用上要特別小心。

相關的藥物包括:
某些高血壓藥(如reserpinem、clonidine等)
避孕藥
類固醇
鎮靜安眠藥
化療藥
酒精
成癮藥物和毒品


憂鬱症的西醫治療

在治療上,需找出可能的原因,再進一步治療。如果是身體疾病引起的,身體疾病要一併治療。

如果是輕度的憂鬱症可以考慮非藥物治療,包括規律作息、運動、減少壓力、改變環境等等。另外心理諮商或心理會談也可考慮。

中重度的憂鬱症仍要考慮藥物治療。

目前西藥的抗憂鬱藥有以下幾類:

1、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(SSRI)
可增強血清素傳導功能,如Prozac,Seroxat,Luvox,Zoloft,Cipram,Lexapro等。

2、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(SNRI)
可同時增強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傳導功能,如Efexor,Cymbalta,Ixel等。
另外,Remeron雖不屬於SNRI,但也可同時增強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傳導功能。

3、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回收抑制劑(NDRI)
可同時增強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傳導功能。如Wellbutrin。

4、單胺氧化酶抑制劑(MAOI)
抑制單胺氧化作用,可同時增強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傳導功能。如Aurorix。

5、傳統抗憂鬱藥
如三環抗憂鬱藥,可同時增強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傳導功能,如imipramine,amitriptyline,doxepine等。還有可增強正腎上腺素傳導功能的maprotilline。

通常服用抗憂鬱藥,療效需要約2~4週才能出現。
抗憂鬱藥並沒有依賴性和耐受性的問題,也就是藥不會越吃越多,不過在強度較高短效的抗憂鬱藥,停藥的幾天內可能會有停藥症候群出現,通常最久1~2週內症狀就會消失。


關於鎮靜劑

抗焦慮藥及安眠藥就是所謂的鎮靜劑,鎮靜劑沒有抗憂鬱的療效。大部分屬於Benzodiazepines(BZDs)類藥物。

BZDs是經由增強GABA,來抑制腦神經細胞,運用範圍包括治療焦慮、失眠、肌肉緊繃、癲癇等等。
常見的副作用有嗜睡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

然而這類藥物比較大的問題其實是依賴性和耐受性,也就是服用一段時間後,療效會變差,因此藥量要增加,長期下來會藥量越來越多。另外,服用超過四週,停藥時會有不舒服的症狀,即所謂的戒斷症狀。因此,歐美治療指引事實上都建議使用盡量不超過一個月。

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

抽筋是怎麼一回事?(part II--中醫的想法)

中醫對抽筋的想法

中醫說「肝主筋」,同時「肝藏血」,意思是我們身體的筋絡需要血的濡養,所以肝血不足容易使得筋絡失養,而產生抽筋的問題。除了血虛之外,歷代還有許多不同的想法,接下來,要逐一討論一下。

一、首先先從《傷寒論》和 《金匱要略》 的條文來做討論。

1、陰虛血虛
在《傷寒論》中有個常用的處方「芍藥甘草湯」,簡單兩味藥--芍藥和甘草,可以養血柔筋,緩急解痙。 條文提到「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...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...」
其中芍藥,酸甘化陰,是傷寒方中重要的養陰藥。
在 《傷寒論》重要的處方「桂枝湯」 條文中提到 「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…」因此桂枝湯的組成中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,芍藥配合甘草可處理「陰弱」的部份,協同大棗,可補益肝脾之陰。
在鄭欽安《醫理真傳》陰虛門,提到「筋縮不伸」,因「血虛不能養筋,筋燥故也」,提示的處方就是芍藥甘草湯,或再加上天門冬、麥門冬和蜜。
這個處方,在臨床上使用效果很不錯,有時候我會改用芍甘湯加增液(麥門冬、生地、玄參)效果也很好,在診斷上除了問診大多會有口乾舌燥,或疲倦等問題外,在脈象上主要會有陰虛的脈象,以細脈為主。

2、陰陽兩虛
在芍藥甘草湯的基礎上,另外也可加附子,處理陰陽兩虛的問題。條文提到「發汗病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」 也就是除了陰虛外,同時兼有陽虛的情形。

3、表虛陽虛
此外,《傷寒論》中也提到 「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」,一般在太陽表證仍在,同時下焦陽氣不足的可以考慮本方。

另外,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以下討論 『痙濕暍』篇和 『婦人產後』篇中的「痙病」。痙病雖然在病位上並沒有限定在下肢,但不論是症狀上或病因上,都還是值得討論一下。

1、表證仍有,津液不足
在『痙濕暍』篇中,提到「 夫風病,下之則痙,復發汗,必拘急。」「 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」「 瘡家,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」。上面三個條文,提到「汗出」、「發汗」或「誤下」,這與現代醫學中,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太多會誘發抽筋的想法,有一些些接近。

處方包括:
栝蔞桂枝湯「 太陽病其證備,身體強,几几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」
本方是桂枝湯的基礎加上栝蔞根,也就是天花粉, 有清熱潤燥的功效。
葛根湯「 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」
葛根湯則是桂枝湯的基礎加上麻黃和葛根。麻黃處理寒邪;葛根則可生津止渴,解肌退熱。《本草備要》提到可「升胃氣入肺而生津」,「為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」 。因此葛根湯也可處理腸胃問題,如下利。

2、裡實熱證,實熱傷陰
在 『痙濕暍』篇中,還有另一個處方是大承氣湯。大承氣湯一般被認為是處理裡實熱證,有急下存陰的功效。因此,對於裡證、實熱證,仍是需要以下法來保護陰液。
大承氣湯「 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」

3、血虛、多汗出、中風
在『婦人產後』篇中,也提到「新產婦人有三病:一者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,何謂也?師曰: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。....」。同樣提到,「血虛」、「多汗出」,另外還提到了「中風」提示了陽邪入侵。

二、接下來,討論一般後世常見的運用。

1、陰虛血燥
《景岳全書.痙證》:"蓋誤汗者必傷血液,誤下者必傷真陰,陰血受傷則血燥,血燥則筋失所滋,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擘,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。"

2、風冷
《諸病源候論.五指筋攣不得屈伸候》:"筋攣不得屈伸者,是筋急擘縮,不得伸也。筋得風熱則弛縱,得風冷則攣急。"

3、寒盛血凝、火盛血燥
《景岳全書.非風》:"非風瘛瘲等證,亦有寒熱之辨。觀之經曰: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此固其常也。然寒熱皆能拘急,亦皆能弛縱,此又不可不知,如寒而拘急者,以寒盛則血凝,血凝則滯澀,滯澀則拘急,此寒傷其營也;熱而拘急者,以火盛則血燥,血燥則筋枯,筋枯則拘急,此熱傷其營也。"

3、肝虛風邪入
《諸病源候論.風四肢拘擘不得屈伸候》:"此由體虛,腠理開,風邪在於筋故也。春遇痹為筋痹,則筋屈。邪客關機,則使筋攣;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肩背拘急也。足厥陰肝之經也,肝通主諸筋,王在春,其經絡虛,遇風邪則傷於筋,使四肢拘攣,不得屈伸。"

4、肝火血燥
《校注婦人良方.妊娠門》:"娠婦四肢不能伸,服袪風燥血之劑,遺尿痰甚,四肢抽搐,余謂肝火血燥,用八珍湯,加炒黑黃芩為主,佐以鉤藤湯而安。後因怒,前症復作,小便下血,寒熱少寐,飲食少思,用鉤藤散加山梔、柴胡而血止,用加味消遙散,寒熱退而得寐;用六君子湯加芍藥、鉤藤,飲食進而漸安"。

底下列舉一部份常見的處方:

1、陰虛血燥
常用四物湯,或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兼補氣血。
如有肝火,則酌加清熱瀉火藥,如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龍膽草等。
如見肝風內動,則加平肝熄風藥,如鉤藤、龍骨、牡蠣等。
另外,單方的木瓜,可以和脾、舒筋,也常見使用。

2、寒盛
常用當歸四逆湯、四逆湯等。

3、肝腎不足
常用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等。

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

抽筋是怎麼一回事?(part I)

抽筋的經驗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歷過。

抽筋主要是身體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縮,而且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,沒辦法立刻鬆開。

我們身上所有的骨骼肌(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,也就是我們可以隨意控制活動的肌肉,是不包含內臟的肌肉)都有可能抽筋。抽筋發生的時候可以是一整條肌肉或僅有部分肌肉,也可能好幾條肌肉同時抽筋。

抽筋最常發生的部位包括:
小腿後側(腓腸肌)
大腿後側(膕繩肌)
大腿前側(股四頭肌)

當然,足部、手部、手臂、腹部和胸部也很常見。
抽筋有可能發生在運動時,也可能在靜止時,像坐著、睡覺時,有時只是一個小動作就會誘發。有些人特別容易抽筋,只要稍微出力就會抽筋。

心臟負擔大一點的人,有時會比較容易抽筋,如孕婦,老人,肥胖,因為工作或運動肌肉使用過度的人,或服用某些藥物的影響。

在從事耐力運動的運動員身上,如跑馬拉松或三鐵,還有年紀較大的人做一些稍出力的工作也會容易發生。
運動員常見於一段時間沒鍛鍊後,剛開始運動時,常發生在強度較強或時間較長的運動後,或出現在4~6小時之後。
老人家的抽筋主要是因為肌肉的減少,人在40歲後肌肉開始慢慢流失,運動量少的人,肌肉流失會更明顯。此外,當年紀漸漸變大,身體肌肉的反應會漸漸變慢,對外在環境及溫度變化的適應性也會變差,因而也會比較容易抽筋。

誘發因素

一般認為和下面因素有關:

1、肌肉缺乏伸展和肌肉疲勞
肌肉是由一束束肌纖維所組成,藉由肌纖維的收縮和伸展來產生動作。規律的伸展運動可以幫助肌纖維延長,使活動時肌肉收縮狀況較好,比較不容易抽筋。
當身體狀況不好時,肌肉會比較容易疲勞,也會比較容易抽筋。
另外,用力太多或使用過多會耗盡肌肉的氧氣,同時產生太多的代謝廢物,廢物代謝不良,也會容易導致抽筋。

2、熱、缺水、電解質不平衡
在太熱的環境下運動,會因流汗而流失太多的水份和電解質,因而容易引發抽筋。

雖然大多數的抽筋都不會有什麼問題,但有時也要注意是否背後有某些特別的疾病。

如果抽筋的情形很嚴重或十分頻繁的話,而且沒有從事什麼活動就抽筋;或者是一般簡單的處理,如熱敷、伸展放鬆都無法解除的話,可能還是建議請醫師幫忙診察。
可能需要考慮的包括循環、神經、新陳代謝、荷爾蒙、藥物和營養等因素。
另外,還有一些特殊疾病包括 Lou Gehrig's disease 葛雷克氏症 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)簡稱A.L.S. 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;脊髓神經壓迫或刺激(radiculopathy);動脈血管硬化;椎管狹窄症(stenosis);甲狀腺疾病,慢性感染,和肝硬化等。

抽筋的緩解

抽筋時該怎麼做能緩解呢?
①停止引發抽筋的活動。
②慢慢的伸展及按摩痙攣的肌肉,並且要維持伸展的動作直到抽筋解除。
③熱敷痙攣的肌肉(任何熱敷的方式,包括溫水,熱敷墊,吹風機等)。

預防抽筋的活動

①暖身
運動前,包括伸展活動前,都需要暖身。暖身的活動舉例,像原地慢跑或快走。

②小腿後側(腓腸肌)伸展
面對牆壁站著,腳呈弓箭步,也就是前腳微彎,後腳伸直,兩腳的腳底朝前,皆完全著地。兩手用力推牆,同時感覺後腳小腿後側的伸展。維持15~20秒,保持正常呼吸,不憋氣。 之後換邊再做。

③大腿後側(膕繩肌)伸展
坐下兩腿往前伸直,身體打直坐好不駝背,腳板向上勾好和小腿呈90度。手掌在大腿兩側貼地慢慢往前移,身體則由臀部為中點慢慢往前微彎,但背仍需打直不駝背,直到大腿膝蓋後側有伸展的感覺即可停住。維持15~20秒,保持正常呼吸,不憋氣。

④大腿前側(股四頭肌)伸展
站立,左手扶著牆壁或椅子,右小腿往後彎曲,慢慢讓右手可以抓到右腳踝,身體仍維持站直不傾斜,右手將小腿慢慢用力拉近大腿後側,感覺右大腿前側的伸展。 維持15~20秒,保持正常呼吸,不憋氣。之後換邊再做。

以上簡述西醫對抽筋的看法,下一篇則會整理一下中醫的想法。

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

小孩感冒發燒--中西醫觀點

最近因為季節交替,感冒的病患變多了,門診遇到不少發燒的小朋友來中醫求診。

近幾年來,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可以接受小朋友感冒發燒不一定要吃西藥退燒,也可以吃中藥協助人體抵抗力發揮作用,幫助痊癒及體力的恢復。

首先,要先瞭解小朋友生病發燒的原因。

在小朋友感冒發燒的原因裡,大多數是屬於病毒感染引起的。不管是腸病毒、腺病毒、輪狀病毒等等,病毒性的感染,在西醫來說,大多並沒有有效的殺病毒或抑制病毒藥物,所以會以症狀治療為主,也就是退燒止痛、止咳化痰、流鼻水,或是給點腸胃藥消脹氣、乳酸菌、止瀉止吐等等。目的是讓小朋友舒服一點,能好好休息,食慾好一點,等待身體自然痊癒。

那麼,發燒到底有沒有需要吃藥退燒?
因為發燒是身體在與病菌對抗時,自然的免疫反應,一般的感冒發燒並不會燒壞腦袋,所以其實是沒有必要吃藥退燒。但若小朋友很不舒服,不好睡或因喉嚨痛而不吃東西,那麼適當的消炎止痛藥,倒也不必排斥。

在上一輩的觀念裡,認為發高燒不退燒會燒壞腦袋,其實並不正確,真正會破壞腦部的是腦炎、腦膜炎等較少見而嚴重的感染,或是高燒超過41、42度才有可能傷害腦部。而少數小朋友發燒會出現的「熱痙攣」,大都是無後遺症的。
普通感冒,發燒有可能會持續3~5天,但有的也會長達1週。

其中有部份小朋友會出疹子,伴隨著疹子出現,發燒通常也就會逐漸消退。
在發燒期間,家長要注意的是,觀察小朋友的活動力和食慾,以及足夠的水分補充以避免脫水。

1、活動力

通常高燒時,小朋友活動力會減少,但一但溫度稍降,活動力就會變好。如果活動力突然下降,則要留意是否病情加重,或有繼發細菌性感染。

2、食慾

同時,生病期間食慾減少是正常的,若幾乎無法進食,則可能有需要以點滴補充養分。

3、脫水

在發燒或嘔吐腹瀉的時候會流失許多的水分,脫水會出現的症狀包括:哭泣時沒有眼淚,少尿,口唇乾燥,眼眶凹陷,囪門凹陷,煩躁不安等。 如果出現脫水的情況,也可能需要住院施打點滴。

4、高燒不退超過5天

當高燒不退超過5天,這時建議帶小朋友去醫院求診,讓醫師診斷是否有較嚴重的病症。

因為抗病毒藥物非常少,在病毒性的感染中只有非常少數需要用到抗病毒藥,如嚴重的流感、水痘、疱疹腦膜炎。
另外,少數小朋友是細菌性的感染,比如中耳炎、鼻竇炎、肺炎、尿道炎、膀胱炎、和細菌性腸胃炎等等。細菌性的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,常常出現在病毒性感冒後,因抵抗力下降而繼發。在這時西藥的抗生素才有發揮作用的空間。因此,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性的感染有殺菌或抑菌的效用,而大部分感冒是屬病毒性感染,吃抗生素是完全不需要的。


中醫觀點

在中醫的觀點,人體與疾病的對抗是「正氣」(抵抗力)與「邪氣」(細菌、病毒等等)互相對抗的過程,當正氣逐漸超越邪氣,則疾病會逐漸痊癒。

中醫對感冒發燒的診斷,並不會區分細菌或病毒,而是判斷「邪氣」的種類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和「正氣」是否充足(陰陽、氣血、營衛、津液等)。因此,在對抗外來病菌時,中醫的做法主要是「扶正」(扶植抵抗力)和「祛邪」(對抗外來病菌),不管病原是什麼,細菌、病毒或其他,考慮的就是正氣夠不夠?邪氣是哪一類?正氣和邪氣彼此消長的情形如何?

剛剛提到,小朋友發燒要觀察的重點包括活動力、食慾、是否脫水和發燒是否超過5天。

若小朋友活動力明顯減退,這表示「正氣」在消退。

如果無法進食,在中醫看來是胃氣損傷,則抵抗疾病的正氣也會不足。
另外,因感冒發燒而出現脫水,在中醫的觀點叫「熱盛傷陰」,也是正氣損傷的表現。

至於發燒超過5日,可能是邪氣過盛,或正氣不足,是在正邪對峙的情況中,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的情形。

在中藥的處置,有很多選擇,需依據不同的狀況來做判斷。

至於,小朋友感冒完全不吃西藥是否可以,在臨床上,的確也有很多家長認同中藥「扶正」「祛邪」,也就是扶持抵抗力,同時對抗外來病菌的觀念,感冒完全以中藥處理,效果都還不錯,提供給爸爸媽媽們參考。

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

常見但不容易診斷的膝蓋問題--半月板軟骨損傷

在膝關節的傷害中,半月板破裂也是常見的一種,在任何年齡都可見到。
然而,因為症狀和疼痛部位不一定很明確,疼痛感覺也不見得很強烈,一般常見的X光和超音波檢查比較沒辦法看出來有異常,因此它是一個不容易早期被確診的問題。

那麼我們就來瞭解一下這到底是什麼吧!

首先還是再介紹一下膝關節的結構:

膝關節主要由三個骨頭組成,分別是股骨(大腿)、脛骨(小腿)和髕骨(膝蓋骨)。上面是股骨,下面是脛骨,前面是髕骨。

在股骨(大腿)、脛骨(小腿)的中間有兩塊彎月形的軟骨,就是我們所謂的半月板。內側半月板呈橢圓形,較厚且大,外側則呈圓形,較薄而小。主要是提供避震的功用,避免股骨和脛骨之間直接的摩擦或撞擊,同時,它也有穩定膝關節的作用。



半月板破裂有好幾種型態,包括垂直狀破裂、瓣狀破裂、水平狀破裂、放射狀破裂、退化性破裂,以及先天性異常所造成圓盤狀半月板。


受傷時常常是在半蹲狀態下或膝蓋扭轉狀態下受傷。較嚴重的外傷可能會合併其它韌帶如前十字韌帶的損傷。

在年紀大的人,有可能因退化的因素,在長期磨損變薄的情形下,只要一個小小扭傷,甚至不見得有外傷的情形下,就可能造成半月板破裂。

症狀

受傷當下的感覺因人而異,可能感覺很明顯疼痛,但也有人感覺還好,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聽到「啪」的聲音。
受傷後大部分的人仍然能夠行走,甚至可以勉強繼續運動。在2~3天後,受傷的膝蓋就會開始逐漸感覺僵硬腫脹。

最常出現的症狀可能有:
1、疼痛
2、僵硬腫脹
3、膝蓋卡住的感覺
4、感覺膝蓋不穩定,會移動的感覺
5、有些角度或動作沒辦法做,比如蹲或跪
6、膝蓋活動時有聲響

如果沒有治療的話,一部分破裂的半月板可能會鬆開而在關節內移動,而使膝蓋感覺不穩,或感覺有聲音,或有卡住的感覺。
在膝蓋疼痛的狀況下,因為不敢用力,在一段時間後,有可能會出現股四頭肌痿縮的情形,而使得大腿看起來較消瘦。

檢查

一般常用的徒手檢查是McMurray test。
影像檢查的部分,通常,MRI(核磁共振)是比較能夠確診的工具,有時也會用關節鏡來做診斷。

治療方式

治療方式會依據破裂的形態、大小或位置而有所不同。
在半月板外側1/3的部分,有充足的血流量,因此,這個區塊受傷的半月板有可能可以自己慢慢修復癒合或可用手術「修補」,垂直狀破裂(longitudinal tear)就是這種類型。
至於內側2/3的部分,血流供應就很少了,在血流供應不足的情形下,通常是無法自行修復的,若採取手術治療一般會考慮將破裂的半月板「切除」。一般來說,切除時的考量是以能夠保留最大部份為原則。
通常來說,治療方式的選擇還是會依據受傷的形態、年紀、活動量大小和有無合併其它組織的損傷等等,而有所不同。

保守治療
1、受傷初期(紅腫熱痛的急性期)仍以RICE為主。
R: rest 休息
I: ice 冰敷
C: compression 加壓、固定
E: elevation 抬高:大約心臟的高度

2、NSAIDs: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。

手術治療
當保守治療持續一段時間後,症狀仍舊持續存在,這時則考慮手術治療,通常採取關節鏡手術。

術後復健
手術後需要穿戴適當護具。在傷口逐漸癒合後,就應該開始進行復健,以逐漸恢復膝關節的活動度和肌力。

針灸治療
對於經過骨科醫師評估後,考慮不開刀的病患,以及手術後開始復健的病患,可以進行針灸輔助治療,針灸的目的是幫助局部氣血運行,以利於恢復。也可搭配內服中藥幫助氣血運行順暢。



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

針灸如何治療酸痛

常常有病人問:針灸到底有什麼功用?
因為來求診做針灸治療的病患很多都是酸痛的問題,所以我就以酸痛問題的治療角度來做簡單說明。

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意思是說氣或血不能通暢,就會產生疼痛。

剛提到「氣血」,氣血是什麼?簡單的說,血提供人體滋養,同時也帶走細胞廢物,而氣則是推動人體的力量,所以血的推動當然也需要靠氣。

正常情況下,氣血在人體每個部位裡裡外外、上上下下運行流動,滋養每個細胞、器官、肌肉、關節、當然也包括骨頭。當氣血運行不順暢,造成某些地方無法得到滋養,或廢物無法順利排除,這時人體的警報器會響起,而產生酸或痛的感覺。

至於為何氣血不能通暢,原因有很多,包括中醫說的「濕」、「寒」、「瘀」、「熱」、「虛」、「風」或「外傷」等等...。

舉例來說,好比家用水管吧,分布到每個人家裡,提供每個家庭每個人使用。水管是水通行的道路,正常的水管暢通無阻,但我們試著想像以下情況:
1、有一天水管流的水太黏稠了(濕)
2、或氣溫太低結凍了(寒)
3、或有小石頭在水中(瘀)
4、或水壓增加了突然水大量滾滾而來(熱)
5、或根本沒什麼水(陰虛、血虛)
6、或水壓不足,水流得太慢了(陽虛、氣虛)
7、或是有外力壓迫干擾水管(風)
8、或水管挖斷、撞斷了(外傷閃挫)

上面這些情形就可能造成水管不通,這時可能就會有某個家庭沒水可用,那麼他可能就會打電話跟水公司抗議一下。

同樣的,氣血不通在人體的反應,則是身體的警鈴響起,產生酸或痛的感覺。

在臨床治療上,通常「濕」、「寒」、「瘀」引起的酸痛,如果去按壓疼痛區域,往往會在相關穴位或經絡找到異常點或異常區塊。最常摸到的是緊繃或結成一團的感覺,明顯的話,從外觀也可以看得出來有腫脹感。有的時候就出現在疼痛區域周圍,有的時候會在相關的經絡或穴位上,這也就是不通、塞住的地方。
通常,當觸摸到這些異常的感覺時,也是可以考慮下針的區域。

如果是因為「熱」,比如說突然扭傷、撞傷造成急性發炎,這時比較不建議直接在受傷部位針灸,通常可由傷處前端、後端,或更遠處來施針,以疏解不通暢的氣血。

如果是因為「虛」,則局部肌肉可能摸起來或看起來較軟弱無力,嚴重的甚至痿縮,這時可用針來補益氣血,常用補益的穴位有足三里、腎俞、三陰交、太溪、復溜等等...,同時局部痿弱區域也可施針或灸來引導氣血運行。

若是「風邪」入侵,干擾氣血運行,這時身體會出現一個往外對抗的能量,表現在脈象,則出現浮脈。在針灸治療上選用疏風解表的穴位,如風池、合谷、曲池、尺澤等等,配合內服用藥效果更好。

如果因為外傷閃挫,導致氣血運行中阻,可以選取傷處前端、後端,或更遠處來施針,以引導氣血的接續。

大致上,除了急性發炎的紅腫熱痛,和外傷閃挫的瘀青出血,需要考慮在其他部位施針外,大部份酸痛區域都可針灸。
如果怕針的人,用手輕輕的按摩,在症狀不嚴重的情況下,有時也會有功效,但若是急性發炎的紅腫熱痛,切勿直接在痛處按摩,免得疼痛更厲害。

總而言之,針灸的目的是藉由針或灸來幫助不通的氣血恢復暢通,一次兩次疏通下來,慢慢的,塞住的氣血會越來越能通行。氣血不足的,配合藥物調理,或生活起居的調整,漸漸的,氣血較為順暢後,酸痛不舒服的感覺就可以逐漸減輕。

不過,就如同剛剛提到的,氣血不通有很多原因,有時跟生活習慣的積累有關,那麼,就要找出源頭,想辦法去改變它,這樣才有辦法根本解決。有時,配合內服中藥調整氣血也是會有相當幫助的。

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

膝蓋的意外傷害--後十字韌帶斷裂

首先還是要來看一下膝關節的結構

膝關節主要由三個「骨頭」組成,分別是股骨(大腿)、脛骨(小腿)和髕骨(膝蓋骨)。上面是股骨,下面是脛骨,前面是髕骨。

骨頭之間藉著「韌帶」來連接和固定,有四條主要韌帶,分別是內側副韌帶、外側副韌帶、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。這四條主要韌帶像強韌而有彈性的繩索一般把膝蓋連結起來,提供膝關節的活動和維持關節穩定。

內側副韌帶、外側副韌帶分別在膝蓋的內外兩側; 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則在膝蓋裡面交叉形成十字形。

其中,後十字韌帶主要是防止脛骨過度後移。它比前十字韌帶還要強韌,因此損傷的機率較少。大小大約像我們的小指這樣粗。

後十字韌帶比起其它膝蓋韌帶,其實受傷的情形是比較少的

而後十字韌帶損傷常會伴隨著其他構造的損傷,如軟骨、其他韌帶或骨頭。

韌帶損傷分級

一般來說,韌帶受傷我們可稱為扭傷,依程度分為以下幾種:
1、第一級
韌帶輕微損傷,只是稍微拉傷了,膝蓋的穩定度不受影響。

2、第二級
韌帶部分斷裂,膝關節有鬆弛感。

3、第三級
韌帶完全斷裂,膝關節不穩定。

後十字韌帶比較常見部份斷裂,大部份是可以慢慢自行修復的。
若只是單純後十字韌帶損傷,常常在復原後,是可以重新運動且不會有關節不穩定的問題。

後十字韌帶損傷如何形成的

比較常見膝蓋前面受到外力而受傷,比如說:車禍時膝蓋撞到前面儀表板;膝蓋彎曲時跌倒;或是摩托車車禍,脛骨直接受到衝擊。
或是活動中韌帶拉伸而受傷,如膝蓋扭轉的活動中或膝蓋過伸而受傷。
或只是沒走好跌倒而受傷。

有什麼症狀

典型的症狀,剛受傷時腫脹疼痛,而因為腫脹使得膝蓋僵硬,走路可能會一跛一跛的, 行走會有困難。
但因為後十字韌帶受傷的腫脹不像前十字韌帶這樣明顯,所以有時會被忽視了。
當腫脹逐漸消失後,也許暫時的運動仍不會有困難,但若繼續從事劇烈運動有可能導致反覆受傷,甚至波及其他組織,如半月板,軟骨或其他韌帶。
後十字韌帶受傷後膝蓋會有不穩定感,當上下樓梯,跑步,快走或走久時,會覺得疼痛或不穩定。
若膝蓋長時間處於不穩定狀態,容易造成膝關節提早退化。

西醫檢查

理學檢查可能會發現膝蓋往後滑動幅度增加,尤其是在膝蓋彎曲90度時。
X光檢查可確認有無骨頭損傷。
MRI則可看到受傷的軟組織損傷情形。
若受傷已超過3個月,有可能在影像檢查並看不出異狀。

受傷後的處置

若只有單純後十字韌帶的受傷,大都不需要手術,且可復原的不錯。

剛受傷時,RICE是一般的處理方法。(R:rest休息,I:ice冰敷,C:compression加壓固定,E:elevation抬高)

如果有不穩定的情形,可能需要穿戴護具,必要時可使用拐杖。

復健治療,當腫脹消退後,可進行一些復健運動,以重建膝蓋功能和強化支撐膝蓋的肌肉力量,尤其是股四頭肌的鍛鍊尤其重要。

至於復原的情形則依每個人受傷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躺姿股四頭肌鍛鍊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坐姿股四頭肌鍛鍊

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

膝蓋的運動傷害--前十字韌帶斷裂

先來看看膝關節的結構

膝關節主要由三個「骨頭」組成,分別是股骨(大腿)、脛骨(小腿)和髕骨(膝蓋骨)。上面是股骨,下面是脛骨,前面是髕骨。
骨頭之間藉著「韌帶」來連接和固定,有四條主要韌帶,分別是內側副韌帶、外側副韌帶、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。這四條主要韌帶像強韌而有彈性的繩索一般把膝蓋連結起來,提供膝關節的活動和維持關節穩定。
內側副韌帶、外側副韌帶分別在膝蓋的內外兩側; 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則在膝蓋裡面交叉形成十字形。


另外在骨頭和骨頭之間還有關節軟骨和半月板,提供避震,減少骨頭之間撞擊和磨擦。

前十字韌帶損傷怎麼發生的

比較容易發生在一些較劇烈的運動,如棒球、籃球、足球和滑雪等。有些人會合併有其他的損傷,包括半月板、關節軟骨或其他的韌帶損傷。
常發生在以下幾種情形:活動瞬間改變方向,快速活動中突然停止,不正常的跳躍著地,跑步時突然減速,直接的撞擊等。
一般前十字韌帶的損傷常見完全斷裂,部份斷裂的較少。

受傷後會有什麼症狀

疼痛,腫脹,關節不穩定,有些動作會有困難,走路會不舒服。
其中約1/3的人在受傷當下會聽到「啪」的聲音,可能休息幾天,疼痛症狀會減緩,可以正常行走,但常常會因關節不穩定而又反覆受傷。
若膝關節長期處在不穩定狀況下,高達9成的人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出現半月板損傷,而約有7成的人會出現軟骨磨損,因而出現膝關節提早退化的情況。

可能會做那些檢查

一般的理學檢查就大致可判斷出韌帶的損傷。包括Lachman's Test, anterior drawer test。
如果需要的話,還可能配合X光確認有無骨頭損傷,MRI(核磁共振)則可看到受傷軟組織(韌帶、半月板、軟骨)的影像。

西醫治療

一般來說,治療方式取決於患者各別的狀況,考量因素包括年齡、受傷的程度、日後活動量的需求以及關節的穩定度。

以下狀況考慮手術治療:
1、年輕人。
2、日後仍會從事劇烈或大量運動的人。
3、關節穩定度很不好,影響日常行走者。
4、合併其他組織損傷(如側副韌帶、半月板、關節軟骨或關節囊)的患者。

以下考慮保守治療:
1、年紀較大。
2、日後不會從事劇烈或大量運動的人。
3、關節穩定度不錯的。
4、若只是部份斷裂,並未全斷,且關節穩定度還不錯的。
5、兒童生長板還沒癒合的。

保守治療

已斷裂的前十字韌帶如果不手術並不會自己接回去,如果整體來說膝蓋穩定度還不錯,醫生建議用保守治療者,治療方式會包括膝蓋護具的使用,適當體重的維持(過重者建議減重)和復健治療以維持肌肉力量和重建膝關節的功能。

受傷後,在手術前,也需進行復健運動, 重點在股四頭肌肌力的鍛鍊和膝蓋活動度的恢復,一般在4~6週的復健後,都可應付日常的行走和一般的活動。

手術治療

一般會等局部發炎情形穩定,關節腫脹減少、活動度較為恢復,再進行手術,至少三週以上,太早開刀反而會有關節纖維化的風險,而影響術後關節活動的恢復。但也不宜間隔太久(超過6個月),以免因關節不穩定造成其他組織後續的傷害。

而術前的復健運動也會對手術的結果有正面的幫助。

治療方式以內視鏡進行,手術截取其他肌腱(髕骨肌腱、腿後肌肌腱或股四頭肌腱)或異體移植物移植到膝蓋做韌帶重建。
一般主要以髕骨肌腱、腿後肌(又稱膕繩肌)肌腱為主。

不同的移植物各有不同的優缺點:

髕骨韌帶
對於運動員或膝關節活動量大的人,不需常進行跪姿的人,常採用此種。研究指出,比起腿後肌肌腱,髕骨肌腱移植失敗率更低。截取肌腱時會包含兩端的骨頭,因此固定性較好。
可能的後遺症包括術後膝蓋前面疼痛、跪姿疼痛、少數術後關節僵硬,少數會有髕骨骨折的風險。

腿後肌肌腱
比起髕骨肌腱後遺症較少,包括術後膝蓋前面疼痛和術後關節僵硬的風險較低,傷口較小,同時恢復也較快。但術後的功能可能會稍有限制。
而對於原本韌帶較鬆的患者,膝關節容易過度伸展者,可能導致原本的肌腱更為鬆弛,因此建議採用髕骨肌腱。

股四頭肌肌腱
對於已進行過重建手術但失敗的,考慮採用。截取肌腱較大,因此適合身高較高和較重的患者。截取肌腱會包含一邊的骨頭(髕骨),固定程度沒有髕骨韌帶那麼好。術後膝前疼痛較常出現。

異體移植物 (別人捐贈的)
對於已進行過重建手術但失敗的,或多條韌帶要重建者,也考慮採用。好處是,避免了採取其他肌腱所引起的後遺症(如疼痛、傷口等),固定性好。
然而,卻有感染的風險,包括愛滋病和C肝。在活動量大的年輕人中,失敗率比自體移植較高。

手術治療可能會發生的併發症
1、細菌感染。
2、若採用異體移植物,極為少數可能會有病毒感染風險(如肝炎和愛滋病)。
3、膕動脈損傷出血或腳麻,很少見。腳麻或無力,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久的。
4、深層靜脈血栓形成,發生機率很少,但卻會有生命危險。
5、術後膝關節不穩定復發。
6、關節僵硬,活動度無法完全恢復。
7、若採用髕骨肌腱或股四頭肌肌腱移植者,可能會出現髕骨肌腱斷裂或髕骨骨折的風險。
8、兒童或青少年若太早進行重建手術可能會造成生長板損傷。
9、若採用髕骨肌腱移植者,可能會出現膝蓋前面疼痛的問題。

復健治療

無論採取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,復健治療都是重要的。
對於手術結果是否成功,復健治療是關鍵的因素,在術後應儘快進行復健。很多術後恢復良好、手術結果很成功的人,在手術後都進行過一段嚴格的復健。

復健治療的目的包括減少關節腫脹、減少術後膝前疼痛的後遺症、重新恢復膝關節的活動能力,以及平衡感和腿部肌肉控制能力的重新建立,大約需要4~6個月的復健時間。
在疼痛和腫脹消失後, 膝關節的活動度已恢復,同時,肌力和肌耐力也重新建立後,患者可逐漸開始恢復運動。

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

暈針

最近診所一位醫師發生了一件「暈針」的意外事件。還好是沒什麼大礙。

對於有經驗的針灸醫師來說,暈針其實一定都遇過幾次,不能說稀鬆平常,但一定都處理過。

暈針會有什麼症狀呢?

常見針灸的過程中出現頭暈、噁心、想吐或莫名一直打嗝、臉色發白,嚴重的甚至會昏厥。

暈針該如何處理呢?

對病患來說:

如果針灸過程中,出現了上面描述的症狀,或者,覺得很不舒服,一定要「立刻」請求協助,有時,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到昏倒只有幾秒的時間。

對醫生來說:

一般的處理流程,首先立刻拔針,再協助病患躺下,若病患意識清楚,但頭暈噁心,可做適當的穴位按壓(如合谷、肩井),熱敷(氣海、關元等),讓病患喝點溫水,或含人參片,或喝點生脈飲。

若病患昏厥,這時可能要考慮急救的需要,除了尋求必要支援外,應先初步評估ABC(airway, breathing, circulation),如果ABC都沒有問題, 要做強力的穴位按壓(如合谷、肩井,人中、湧泉),甚至針刺穴位強刺激,配合熱敷。

看到這裡,應該覺得很可怕吧!

其實,暈針並不會很常出現,而絕大多數暈針都是輕微的,只有極為少數會真的昏厥,而通常真的昏厥的也常常一會兒(幾秒)就醒了,比較麻煩的是,有時昏過去不小心跌倒了可能會受傷。

對醫生來說,臨床的敏銳度還是要有的,對於病患在針灸過程中的反應,醫生應該要細心觀察,遇到過度恐懼的病患,施針要更謹慎,手法要更輕柔,或改用其他方式治療。

至於病患今天身體狀況不好,有時病患不見得會主動告知,所以,有時多囉嗦一點,多問幾句,也會有多一點警覺。
事實上,在針灸的意外事件中,「暈針」算是醫生比較不能控制的意外,因為會暈針常見的原因還是在患者的因素多。

怎麼說呢?

因為暈針最常見是心理過度恐懼,尤其是頭一次針灸的病患。

其次,就是身體狀況不好,比如說肚子餓血糖過低;或是身體過於疲倦,前一晚睡很少;或是原本就已經頭暈身體不舒服的。

所以以下請一定要注意喔!!!

---->如果你要針灸的話,請不要讓自己肚子太餓(不過也不能吃太飽)。

---->還有,如果身體狀況是很不好的,很疲倦、頭很暈、或是女生生理期正值量多時,請在治療前告訴你的醫生,讓他幫你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。

古人說過「暈針必效」,是說在暈針的時候,全身氣血會重新循環過,因此,對治療效果是有正面的幫助。嗯,這個我在臨床觀察來說,真的還不是很確定,不過,還是希望每一個來針灸的病患,都能平平順順,愉快的完成治療,所以,親愛的病人們,請一定要注意囉!再囉嗦一次,針灸時勿過餓,身體不舒服一定要講。好了!謝謝!

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

胃食道逆流--簡介和中西藥治療

          
你有過嗎?

你曾經在睡覺時感覺到胸口附近有灼熱感嗎?或老覺得喉嚨有東西卡住,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?或長期咳嗽怎麼吃感冒藥都好不了?甚至口腔常常有異味,但牙齒檢查都沒問題?
小心!也許你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喔!

好發族群

台灣地區罹患逆流性食道炎的人逐漸增多,根據一份2012年的統計,大約有12%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。
一般來說,男性、肥胖者、罹患代謝症候群者、飲食不正常、壓力大、抽煙、酗酒的人比較容易出現胃食道逆流。

有那些症狀

胃食道逆流就是胃中的東西逆流上來到食道,甚至到口腔。
最典型的症狀是心口灼熱和胃酸上逆。其他還可能有吞嚥困難、胸痛、喉炎、慢性咳嗽、睡眠障礙、氣喘、牙齒侵蝕等等。

發生原因

在正常情形下,食物從嘴巴經過食道進到胃,在食道和胃的交界,有一個叫「賁門」的括約肌,它可幫助食物進到胃後不會輕易逆流回食道。
一般有兩種情形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:一是賁門括約肌無法正常關閉;另一是胃酸分泌過多。

對身體的影響

長時間的胃食道逆流會對食道造成過多的刺激,造成食道潰瘍、發炎,少數人甚至會產生癌變。因此,還是不可輕忽。

西藥治療

在西藥的治療中,輕微偶發的胃食道逆流服用制酸劑(一般常見的胃乳片、胃散、胃藥等)會緩解症狀,一般常用的還包括H2受體拮抗劑(H2 blocker),和氫離子幫浦抑制劑(PPI),有的會搭配促腸胃蠕動藥物。

然而有些研究指出,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長期服用可能會有骨質疏鬆的疑慮,對於長期服用的病患,要注意是否有骨折的風險,需評估是否需補充鈣片及維他命D。

如何改善(生活習慣的調整)

生活習慣的調整是重要的,包括以下幾點:
睡前2小時內勿進食
適當的將床頭抬高一些
維持適當體重
少吃甜食
少喝刺激性飲料(包括咖啡、茶、碳酸飲料、酒等)
少吃不好消化食物(包括太油、太辣、糯米製食物等)
戒煙
飲食定時定量

在生活中適當疏解壓力,如運動、靜坐調息、戶外活動、適當的休假,充分的休息,等等.....,不要讓壓力無處可去,那麼身體才不會像隨時要爆炸的壓力鍋喔!

中醫治療

中醫的部分,常見以中藥治療,主要針對每個人身體的狀況來做調整,調整陰陽、寒熱、虛實、氣血等等問題,所以同樣的症狀,可能每個人吃的藥會不一樣,建議還是找醫生幫忙診斷,找到合適的處方。

一般常用的處方有很多,舉例來說:
實熱:葛根芩連湯
寒熱夾雜:半夏瀉心湯
虛寒:理中湯
氣虛: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
陰虛:益胃湯
氣鬱:小柴胡湯、柴胡疏肝湯
血瘀:血府逐瘀湯

胃食道逆流是很容易復發的疾病,因此,千萬不要症狀一解除就開始大吃大喝、沒有節制的飲食喔,隨時注意身體的感覺,只要稍有不對的感覺,就要注意一下囉!        

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

針灸的概念--關於針灸常見的疑慮

上篇分享了針灸的病例,接下來開始介紹一下「針灸」的概念吧!


中醫的治療方法其實很多元,以目前台灣來講,最常見的還是針灸和中藥。

古人有「一針二灸三用藥」的說法,針灸的治療其實簡單又方便(只要有針具或艾條和酒精就可進行),只要在正規操作下,沒有傷肝、傷腎、傷胃等等西藥常見的副作用,而又確實是有療效的(註:前提是要受過完整訓練合格醫師在正規操作下)。 因此,針灸治療除了在亞洲地區外,在西方社會也是頗具知名度的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(WHO),在1996年意大利米蘭會議曾公佈了64種針灸的適應症,而在西醫重要的醫學期刊中也都曾刊載過針灸治療相關的文章。

那麼首先,先來說明一下關於針灸常見的疑慮。

(以下說明的內容主要是「針」,不包括「灸」的部分)


1、針灸會不會感染?

這個問題有兩個面向:

有很多人問,針會不會重覆使用?在台灣,目前合格醫院或診所用的都是消毒過的管針,就是針的外面有一個透明塑膠管子,不管是裡面的針或是外面的管子都是一次性使用,也就是用過就丟,所以是不會有衛生的疑慮。

再來,就是操作過程的消毒,正規操作下,每一個針灸部位在下針前,都應該用酒精消毒,就像西醫打針抽血一樣的步驟,針身(針刺入人體的部分叫「針身」)應保持無菌,也就是除了酒精棉以外的東西,包括醫生的手,都是不能碰觸針身的。在這樣的操作下,要經由針灸而感染的機會是非常少的,就像你去醫院抽血打針一樣,一般人很少因為抽血打針而感染。

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免疫力缺乏的病患,例如患有全身性免疫疾病,如紅斑性狼瘡、愛滋病,或長期服用類固醇者,以及糖尿病控制不良的病患,在接受針灸治療前,務必要讓醫師知道個人詳細的病史,以評估是否合適進行針灸治療。


2、針灸會不會刺到內臟?

這在臨床也很多人會問。 

在針灸的部位中,四肢是相對安全的,因為沒有內臟在裡面。 

頭部對成人來說也是安全的,因為底下有頭骨,頭部的針一般都是斜刺,沒有刺到腦的可能。唯一要注意的是頭骨開過刀的病患,如腦中風患者、或曾腦外傷病患。一樣的在針灸前,病史的告知是重要的。

其他部位,胸背腰腹部,裡面有重要臟器,合格受過解剖教育的醫師,應該都有能力在安全的部位,選擇安全的深度下針。

事實上,每個人的體型不同,所以我個人在下針前,一定仔細確認局部肌肉脂肪厚薄,務必在do no harm的原則下,尋求最佳的療效。


3、針灸有沒有其他後遺症?

最常見的後遺症還是瘀青,大約1~3周左右會逐漸消退。

其他如血腫,在拔針時發現局部腫起來,常見原因是微血管出血,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用棉球加壓約1~3分鐘,即時加壓可讓腫脹立刻減輕,也可減輕之後瘀青的程度。

針灸處局部酸痛感,有的會持續幾天,可以局部熱敷或稍微按摩,加強循環,一般幾天後會消除。

很少數的人會對針具過敏,會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在針孔處皮膚泛紅,或出現小紅點,偶爾會有癢感,通常幾天後就會消失。

少數人在針灸過程中會出現暈針的情形,比較容易暈針的包括第一次針灸,心裡過於緊張,身體狀況不佳(如太過疲累、女生生理期出血量多、肚子很餓、吃太飽.....等等),一旦在針灸過程出現頭暈、噁心等不舒服情形應告知工作人員或醫生,以便盡快處理。


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

分享一個針灸治療牙痛的病例

最近的一個病患,大約60幾歲的阿姨,來找我針灸,主訴是牙痛。
牙痛來尋求針灸治療的其實不算多,不過印象中,也曾遇過幾次。
這位阿姨其實有看過牙醫了,也吃了牙醫開的止痛藥,但因為我沒看到藥袋,所以不清楚詳細的藥品內容。總之,吃了幾包藥還是很痛,痛到不能睡,張口就痛。看了一下外觀,右臉下方明顯腫了起來,觸摸微熱感。根據這位阿姨說,牙醫說裡面有化膿了,不過距離她下次牙科回診還要幾天,所以她希望先針灸讓她能比較舒服些。
於是,我選了對側手部的二間和合谷,先針;然後再針局部翳風、風池、下關、頰車和迎香。
過了幾天,阿姨回診了,跟我說效果很好,她跟她的牙醫說,牙醫還很不以為然。
這個病例,因為合併西藥治療,所以,嚴格來說,不能完全確定針灸的療效有多少,不過針灸治療牙痛,歷來記載也有不少,畢竟古代沒有牙醫啊,所以牙科的問題,不管針灸或中藥的治療,經過歷史的驗證,我想還是可參考的。

(下面這段無可避免要用比較中醫的語言,實在看不下去,請記得這幾個字--「針灸可以舒緩牙痛」,這樣就好了,謝謝!還有幾個穴位圖,可以看一下。)

來分析一下治療的思維吧!

1、急性下牙痛,伴隨腫脹微熱,判斷屬「熱證」,因此選用「二間」。
「二間穴」是大腸經的「滎穴」,「滎主身熱」,因此熱證一般可用滎穴來清熱。再來,下牙又屬大腸經所過,所以「二間」絕對是不二人選。

2、配合同樣是大腸經的「合谷」,一方面是「倒馬針」的想法(選用同一條經絡附近的二穴,可加強療效--這個意思像是翹翹板的一邊坐兩個人比坐一個人下壓的力量更強);另一方面,《四穴總歌》提到:面口合谷收。凡是頭面部的問題,治療上都可考慮合谷。
二間、合谷兩穴配合可疏散面口風熱。

3、局部用穴,「風池」,足少陽膽經,用來祛風解表,五官疾病都可使用。

4、局部用穴,「翳風」,手少陽三焦經,同樣有祛風效果。
風池和翳風分別屬手足少陽經,共同使用來處理人體側面上部風邪。

5、局部用穴,「下關」,足陽明胃經,清解陽明熱盛。且此穴剛好位在顳頜關節處,張口有問題者都可考慮使用。

6、局部用穴,「頰車」,足陽明胃經,治療口腔和面部疾病。

7、局部用穴,「迎香」,手陽明大腸經,手足陽明經在此交會。

急性牙痛一般屬陽明熱盛,風火相搧。因此在局部取穴,選取陽明經下關、頰車和迎香,共同清解陽明熱證,同時也有「圍刺」的概念在。配合風池、翳風,祛風解表。對側二間、合谷加強疏散風熱。
說明一下,健側遠處穴位先針,患側局部穴位後針是為「牽引針法」的概念。

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

年輕人常見的膝蓋痛--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

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膝蓋痛的問題吧!
在年輕人較常見的膝蓋問題中,「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」是屬於過度及不當使用膝關節常見的問題,因為它剛開始症狀並不嚴重,有時容易輕忽了,因此需要特別介紹一下!

髕股關節疼痛症候群,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,尤其是喜歡運動的人和女性。
運動員,尤其是跑步、滑雪、自行車、足球、常跳躍的運動等等.....,這些運動容易對膝蓋造成比較大的壓力。
女性朋友則是因為骨盆較寬,造成膝蓋受力不平均的關係。

最主要的症狀是膝蓋前面或髕骨周圍的疼痛,特別是在上下樓梯、跪、蹲,以及彎曲膝蓋坐太久時。
要注意的是,初期症狀並不明顯,可能只是在久坐站起來時,覺得膝蓋前面不太舒服,或是彎曲膝蓋時有磨擦聲。到嚴重時,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的疼痛、無力、局部腫脹、僵硬、肌肉萎縮等情形。

引發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過度運動、髕骨排列不良、髕骨脫位、大腿及臀部肌肉的緊繃、肌力不平衡或肌力不足、足部問題(外翻、內旋等)、外傷、生活習慣引起 (蹲、跪、上下樓梯、常穿高跟鞋等......) 等等。

正常髕骨(俗稱膝蓋骨)嵌在股骨滑車溝(trochlear groove)中,當膝蓋彎曲
伸直時,髕骨會在溝槽中滑動,當髕骨位置不正無法在正常軌道上滑動、或過度使用、或外傷,造成髕骨下方軟骨的軟化和磨損,進而產生疼痛。



一般認為適當運動鍛鍊和伸展活動會有幫助,尤其膝內側肌力不足,膝外側肌肉過度緊繃,容易將髕骨往外側牽拉,造成位置不正;另外髖部外展肌的肌力不足也會影響膝蓋受力。
當然,藉由我們傳統醫學,針灸的治療也會有一定的幫助。
然而,最重要的,避免日常生活不當和過度使用絕對是最關鍵的。


日常生活預防和治療:
避免過度使用、要適度休息
減少上下樓梯次數
盡量少蹲及半蹲
少穿高跟鞋

注意身體的訊息,不舒服就該休息了

針灸治療:
疏通氣血循環
放鬆緊繃肌肉
補益虛損氣血


運動治療:
提供幾個簡單運動,每個動作做10次,一天2~3次。
1、股內斜肌肌力鍛鍊
坐姿,腰背靠好,雙膝90度彎曲踩地,在兩膝中間夾一顆球,順著吸氣往內夾緊,吐氣放鬆。


2、髖外轉肌群及髖外展肌群肌力鍛鍊
A.側身抬腿(卧姿髖外展)
身體側卧在墊子上,身體打直,保持身體不動的情况下,配合吐氣,慢慢打開上面那條腿,打開到臀部有點酸或緊的感覺後稍作停留,再配合吸氣慢慢放下,然後換另一側再做。

B.站立側抬腿(站姿髖外展)
站立,背打直,收小腹,不翹屁股(尾椎稍往前收),手扶椅背。身體不動, 配合吐氣, 右腳往外抬, 抬到臀部有點酸或緊的感覺後稍作停留,再配合吸氣慢慢放下,然後換另一側再做。

3、股外側肌及髂徑束伸展運動
A.躺姿
身體平躺,兩手打開平放。右腿跨向左側放下,讓背、腰到髖部跟著旋轉,注意右肩不要跟著抬起了,感覺右大腿外側的伸展。深呼吸,停留20~30秒。換另一側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圖片來源:酸痛拉筋解剖書(橡實文化)

B.坐姿
背打直,兩腿往前伸直。將右膝彎曲跨到左膝外側,左手肘抱住右膝,身體往右慢慢旋轉,右手放在臀部後側,頭轉右側或後側,感覺右大腿外側的伸展。(記住:過程中,背部都是打直的,勿彎腰駝背;兩側臀部必須貼在地上,不可離地。)深呼吸,停留20~30秒。換另一側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圖片來源:酸痛拉筋解剖書(橡實文化)

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

大多數人都有過的--肩頸酸痛

我們今天來看看大多數人都遇過的「肩頸酸痛」吧!

肩頸酸痛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,先來看看原因吧!
1、最常見的原因是「肌肉」緊繃。
大多是姿勢不良引起:
打電腦、看書、看電視的姿勢不正確,彎腰駝背、或身體前傾、或頭前傾,往往固定一個姿勢,維持太長時間沒有活動,酸痛僵硬的感覺就會漸漸岀現。
另外、在「壓力對身體的影響」那篇提到,壓力也會導致肌肉緊繃。

2、其次,「纖維肌痛症」也是一個原因。
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原因不明廣泛性的疼痛,會涉及全身多處地方,女生較多,會有遺傳傾向,一般疼痛部位的身體檢查通常沒有問題。患者常伴隨頭痛、睡眠問題、疲倦、記憶力或專注力減退、情緒低落等問題。

3、「頸椎問題」也是可能的原因。
骨刺、椎間盤問題、骨質疏鬆引發的輕微骨折、椎間孔狹窄等等。

4、「肌肉」急性扭傷。
即所謂的「落枕」,因睡覺時姿勢不良引起;或動作時不慎拉傷。

5、其他因素。
如腫瘤壓迫、僵直性脊椎炎、心臟引起、等等。


該怎麼緩解呢?
1、首先,若是急性肌肉扭傷,48小時內可以先冰敷,之後改為熱敷,期間要多休息。
2、若是其他因素引起的,一般可用熱敷,加強局部循環,幫助肌肉放鬆以及廢物的代謝。
3、頸部肌肉的伸展,每個角度,慢而緩和的伸展,上下、左右,每個動作要持續20~30秒,配合深呼吸,以不痛為原則。
4、適當的針灸和按摩會有幫助。按摩要特別注意的是,力道勿過大,且按摩的位置必需在後側的肌肉。過度且不當的按摩有時會造成危險。(尤其是高血脂、動脈硬化、骨質疏鬆者要特別小心。)
5、床墊不要太軟,枕頭要選擇可支撐頸部的。
6、充足的休息,對睡眠品質不好的,可尋求醫生幫助處理睡眠問題。

介紹幾個常用的穴位:
1、風池:頸部兩側,顱骨下緣。
2、肩井:大約肩上略後方,正中位置。
3、膏肓俞:背部兩側肩胛骨內側。
4、手三里:手肘彎曲處往下約3橫指的位置。


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

來談談中醫吧--把脈的基本觀念Q&A

Q:把脈有沒有什麼規定?

A:當然有。

先講位置。把脈時,醫生用的是食指、中指和無名指。把脈的位置是在病人的手腕大姆指側(橈側),仔細去摸,會有一個突出的骨頭(橈骨莖突),那是中指要放的位置,其他兩指依序放上。放上後,會摸到有脈搏跳動的感覺,那是橈動脈。

其中,食指的脈叫「寸」,中指叫「關」,無名指叫「尺」。


Q:左手和右手的脈有沒有不一樣?

A:當然有。

人體從外表看來,左右兩側是對稱的,但身體內部就不一樣了。所以左右手診的脈當然也有不同意義。歷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:有左手診血、右手診氣;左手診舊病、右手診新病;左手診心肝腎、右手診肺脾命門等等。


Q:醫生摸到的脈是怎樣的?

A:醫生把脈時,通常先看整體脈象,感覺強或弱?整體來說浮起來,或沈下去?摸起來粗還細?跳動的快還慢,有沒有跳動不均勻?等等,都分別有不同的意義。

再來再看有沒有特別的脈象,在哪裡?在寸、關、還是尺部,左手還右手。摸起來是什麼感覺?(比如說:摸起來硬硬的、或軟軟的;摸起來一顆一顆的感覺,是像珠子一樣的、還是像砂子一樣的)


大致來說,以筆者學的脈學,食指大致診察橫膈膜以上的器官(頭、五官、咽喉、食道、心、肺等);中指大致診察橫膈膜到小腹的器官(肝、膽、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和腎臟等);無名指診察小腹以下的器官(泌尿、生殖等)。

不同的脈象,代表不同的意義,舉例來說:跳的快而有力,通常有熱;跳的慢而無力,通常是寒。脈在寸部(食指)浮起來,要考慮有無呼吸道感冒的問題、或心臟問題。脈在尺部(無名指)浮起來,要考慮有無泌尿或生殖系統的問題。

先談到這裡,太艱澀的就不說了。

就如同前一篇提到中醫觀念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密切相關,因此,有很多觀念是抽象、形而上的,包括把脈,我們很難用機器去做完整的測量(話說,「脈波儀」這種東西,我實在很難認同),「氣」和「陰陽」是沒辦法去量化、具體化的。

因此,把脈這件事,真的很難用三言兩語說的明白,關於脈學的書,最有名的還是<瀕湖脈學>,再來<診家直訣>也寫的很好,真的對中醫有興趣的,可以參考。

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

來談談中醫吧--「把脈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


在一般人眼中,中醫最神奇的,就是把脈這件事了。

要解釋把脈這件事,得要從中醫的思維談起。

大家知道,中醫是中國人幾千年歷史累積下來的臨床知識和經驗,因此,中醫的思維模式,和中國人的哲學觀有很大的關聯。

所以,我們先來聊聊中國哲學吧!(哲學總是有點枯燥,忍耐一下喔!)

中國哲學普遍認為天地萬物都是「氣」的聚散形成,即所謂的「氣化宇宙論」。以儒、道兩家來做說明:


一、道家

道家認為宇宙的形成是先有「氣」,然後才有形質,再來才出現天地萬物。

老子說「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,萬物負陰而抱陽,充氣以為和。」這段的注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,不過大致的意思是:「道」指的是萬物創始前的狀態,由「道」衍生出萬物,萬物都具有「陰陽」,「陰陽」之氣互相流轉達到平和。

莊子說「人之生,氣之聚也。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」。


二、儒家

在儒家中,<易傳>提到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...」

「太極」是指宇宙原始的狀態、「兩儀」指的是「陰陽」,簡單來說是指:由宇宙原始的狀態,變化出陰和陽,之後再逐漸化生萬物。

北宋周敦儀的<太極圖說>認為由太極的動靜衍生出「陰陽」,陰陽流變而生「五行」,然後再分化產生天地萬物和人。

而北宋張載認為宇宙的本體是「氣」,氣的本初狀態是「太極」。由於氣具有陰陽這種彼此對立的屬性,因此永遠處於運動狀態。氣聚則成萬物,氣散則歸於太極。由此,得出「萬物本是同一」的結論。


結論

由此,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重點:

1、對宇宙萬物以及人體,最重要的概念就是「氣」,由「氣」衍生出「陰陽」以及「五行」,萬物和人由此化生。

2、人和宇宙萬物是同一概念、同樣來源。這也是所謂「天人合一」的觀念。



對應到中醫的觀念

對應到中醫的觀念裡,不管是「氣」、「陰陽」、「五行」和「天人合一」都是重要的觀念。

由於人和天地萬物有共同起源和相似特質(氣、陰陽、五行等),因此可以把人體視為宇宙的縮影。

再進一步來看,人體的每一個部分,是不是也可視為人體的縮影呢?面部、手掌、足底、舌頭、耳朵甚至手臂、小腿是不是都有人體的縮影呢?因此而有面部的望診、手掌的針灸(手針)、手臂的望診(尺膚診)、耳針、舌診,甚至足底按摩等等的發展。這個觀念,有的人把它稱為「全息論」。

因此,把脈也是一樣的概念,在手指下小小的範圍內,透過醫生的手,去感受你身體的每個部位傳遞出來的訊息,這中間當然包括「氣」、「陰陽」還有其它重要的訊息。

這聽起來太神奇了,但這的確是中國人幾千年經驗的累積和臨床的驗證。

以上簡單說明把脈到底是怎麼回事。看完會不會還是一頭霧水呢?

下次再來說說脈學的基本觀念。

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

減壓新生活(運動篇)--運動的選擇

運動的選擇,基本上考慮以下幾點:
1、有氧運動較佳(心肺功能的鍛鍊)
運動的選擇,以有氧運動最佳。有氧運動是在足夠的氧氣供應下,進行大肌肉、長時間(20~60分鐘)、有節奏的運動。體能狀況不夠好,或剛開始運動的人,分段運動(如每次10分鐘)也是可以的。
走路、慢跑、游泳、瑜珈、太極拳、腳踏車等等都屬有氧運動。 球類運動是屬於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的混合。
總之,在運動中,規律的呼吸,足夠的氧氣吸入,可幫助心肺功能,進而加強身體循環,幫助廢物代謝。

2、伸展拉筋(肌肉韌帶彈性的訓練)
肌肉伸展、拉筋可幫助肌肉和韌帶彈性的鍛鍊,這使得我們在日常生活或在運動中較不易受傷。
一般運動前、後,都可配合伸展活動。也可單獨做伸展運動,針對身體各部位肌群選擇8~10個不同動作,每個動作重複至少2~3次。
伸展拉筋的原則是:速度一定要慢、每次伸展要停留20~30秒、過程中不憋氣,維持規律的呼吸、伸展的角度和強度每個人都不一樣,一樣要以不痛為原則。
這部分有興趣可參考「酸痛拉筋解剖書」(橡實文化出版社)這本書。

3、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
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可以幫助增加關節骨骼支撐力,讓我們較不容易疲倦和受傷,對部分退化性的關節疾病也有相當的幫助。
其中包括核心肌群的鍛鍊。核心肌群(腹、背、腰、臀大腿)在人體的核心位置,對穩定脊椎有重要的幫助。有力量的核心肌群就像護腰一樣,把腰部緊緊包住,減少脊椎受傷或變形的機會,因此腰酸痛的人,核心肌群的鍛鍊是重要的。
這部分訓練的原則是:每次訓練不要只專注在特定肌群,身體各部位、各肌群應輪流鍛鍊。正確的動作非常重要,動作不正確會造成傷害。同一肌群鍛鍊要有間隔時間,讓肌肉能休息。動作時要配合呼吸,不憋氣。若有加重量的訓練,安全措施是要注意的。
肌力的訓練不一定要到健身房,其實在家也是可以做的。例如:深蹲(squat)、背部伸展(back extension)、弓箭步(standing ㄧlunges)、骨盆傾斜運動(pelvic tilt)等等。
這部分有興趣可參考http://www.fitness.org.tw/direct03.php

就醫療的角度而言,運動也是治療的一部分。Exercise is medicine.
運動可幫助循環、疏通氣血。
適當的運動,可幫慢性酸痛病人減輕症狀。尤其是長期肩頸酸痛的、腰酸背痛的、膝蓋不舒服的、腳踝痛的,只要找到合適的運動,配合醫生治療,大多會有改善。
對於其他慢性疾病,三高、睡眠問題、過敏性疾病、免疫疾病等等,都會有相當幫助。
對於喜歡運動,容易運動受傷的,更要透過合適的鍛鍊,減少運動傷害,和幫助復原。
上面三類型的運動,配合前一篇介紹的一般原則,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達到較好、較不易受傷的狀態。
臨床看到太多運動受傷,還有因不運動造成各種酸痛,和身體問題的人,真的很希望能幫你們減少痛苦,除了醫生的治療以外,也希望大家能找到合適的運動,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,從走路開始吧!身體是要陪伴我們一輩子的,真的要好好愛護她,才能讓我們做其他的事沒有後顧之憂。加油吧!下了班,去走一走吧!

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

減壓新生活(運動篇)--關於運動,你一定要知道的事

上次提到壓力對身體的影響,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減壓吧!

先從運動開始談起。
運動絕對是釋放壓力的好方法,運動的好處多多,每個人都說得出一兩樣吧,所以在這裡就不多說了!
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:運動前你需要知道的事情。
(已經受過傷的人,像腰拉傷過的、腳扭到過的,一定要注意喔!)

一般性原則:
1、循序漸進
對少運動或受過傷在恢復期的人,循序漸進是最重要的。時間、次數、強度應該逐漸增加,避免再次受傷。請記得,疼痛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,因此,所有的運動,包括拉筋伸展,都要以運動當下不會感到疼痛為原則。

2、運動前充分暖身
包括至少10分鐘,輕度的活動如慢走,以及和緩的伸展運動(各個主要關節、肌肉,尤其是受傷過的部位),可幫助肌肉血液循環、增加肌肉和韌帶的柔軟性,減少受傷的機會。

3、運動後的和緩運動
包括至少10分鐘,慢走、慢騎、慢游等和緩的有氧運動;以及伸展拉筋的活動。
運動時我們的心跳會加速、血壓升高、肌肉溫度上升、肌肉會處於收縮狀態,也可能會有乳酸堆積。因此在運動結束時,需要和緩運動,讓心跳逐漸恢復原來的速度、血壓慢慢下降、肌肉逐漸伸展放鬆、同時也可幫助肌肉中的乳酸代謝。

以上談的是運動一般的原則,下一篇我們來談談運動的選擇。

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孫悟空的金箍棒--談頭痛

有多少人有頭痛的問題呢?來看看頭痛有那些種類吧!

頭痛可分為兩大類:「原發型頭痛」和「次發型頭痛」。

「原發性頭痛」包括「偏頭痛」、「緊張型」頭痛,和「叢發型」頭痛。
這類型的頭痛通常沒有嚴重的病因,因此在一般西醫的治療,通常僅給予症狀治療,也就是疼痛的緩解或預防。

「次發型頭痛」會有特定的病因,必須針對病因來做治療,大致可能有以下幾種:
1、顱內病因:腦部問題(腦出血、腦血管畸形、腦瘤、腦炎等等)。
2、顱外病因:鼻竇炎、動脈炎、青光眼、神經炎、顳顎關節、牙齒或頸椎病等等。
3、全身性原因:發燒、高血壓、過敏等等。
4、憂鬱症

一般年輕人頭痛還是以「原發性頭痛」較多;但若超過50歲以後才開始頭痛的,要注意有無特別病因、或藥物的影響,即「次發性頭痛」的機會會比年輕人較多一些。

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「原發性頭痛」吧!大部分頭痛的人到醫院做了檢查,但都找不到原因,這時,醫生可能就診斷為「原發性頭痛」,給予緩解疼痛或預防的藥物治療。

剛剛提到,「原發性頭痛」有三種,你是那一種呢?

1、偏頭痛
多數疼痛出現在半邊頭部(但也可能其他部位,如頭後、頸部也會痛),中度到嚴重的疼痛。脹痛或抽痛,會隨著脈搏跳動的疼痛。可能會畏光,或怕聽到尖銳吵鬧聲。有的會有伴隨噁心或嘔吐。走路或爬樓梯、震動時會更不舒服。
有一部分的人在發作前會有預兆,常見視覺變化,如閃光、複視、部分視覺缺失等等。
可能會有家族性的遺傳,10~45歲較常見,女生比男生多一些。有可能被某些食物、或氣味、聲音、光線、壓力等因素而誘發。
雖然造成偏頭痛的機轉並不很明確,但一般認為是腦部異常的活動引發一些化學物質分泌,進而改變血管的血流而引起疼痛。
因此,記錄頭痛發生時的情形,找到誘發因子,進而在生活中盡可能避開誘發因子,應該是會有些幫助。而中草藥也有研究指出會有相當的幫助。

2、緊張型頭痛
兩側頭痛、或整個頭痛,緊繃、壓迫感的疼痛,並無搏動式疼痛。可能會怕吵,但不太會因震動而更不舒服。常伴隨肩頸僵硬或疼痛、頭部周圍肌肉緊繃,按壓會有疼痛感。常出現睡眠障礙。可能會因一個姿勢固定太久而引起,如打電腦;環境溫度太低、吹風或太冷有時也會誘發;過度疲勞以及壓力也都會引發。
頭部、肩頸部肌肉的放鬆,可改善此類型頭痛的症狀。
因此,適當的運動、肌肉伸展、針灸、按摩以及肩頸部熱敷,都會有相當的幫助。

3、叢發型頭痛
單側眼眶周圍,突然發作,嚴重的疼痛,刺痛或灼熱感疼痛。可能會因為酒精、抽煙、某些藥物(如抗組織胺--抗過敏、止癢,硝化甘油--預防心絞痛)、含硝酸鹽食物(培根,香腸等)、疲勞、高溫等而誘發。
會有單側自主神經的症狀:如流淚、結膜充血、流鼻水、鼻塞等,有時也會出現單側眼皮下垂。
可能有家族性遺傳,20~50歲較多,男生比女生多。
發生的原因並不明確,但可能與抗組織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有關,可能與大腦裡的下視丘有關。
因此,和偏頭痛一樣,做頭痛記錄,找到誘發因子,進而在生活中盡可能避開誘發因子,應該是會有些幫助。

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

現代人的通病--談壓力對身體的影響

壓力對身體的影響

現代人壓力真的太多太多太多了!
你知道壓力對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嗎,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
1、神經系統
當壓力出現時,不管在生理、或心理上都會馬上轉換成「備戰狀態」,也就是fight or flight(戰鬥或逃跑)的反應。這時交感神經會啟動腎上腺素分泌,腎上腺素會使得心跳加速、血壓升高、腸子蠕動速度改變,以及血糖升高。當壓力解除,身體反應才會恢復正常。

2、肌肉
當壓力存在,肌肉會變的緊繃。肌肉緊繃的時間太長,容易引起緊張性頭痛、偏頭痛,以及各種肌肉問題(比如像肩頸酸痛,腰酸背痛等等)。

3、呼吸系統
壓力可能讓你覺得呼吸不順,和呼吸急促。甚至引發過度換氣,誘發恐慌症。

4、心血管系統
短暫瞬間的壓力會使心跳變快,心肌收縮變強。血管會將血液帶到大的肌肉,增加大肌肉的血流量(預備作戰或逃跑)(相對的身體內部器官的血量就會變少了)。若常常處在壓力狀態下,會使得心臟冠狀動脈處在發炎狀態,甚至誘發心肌梗塞。

5、內分泌系統
腎上腺:
當人體感受到壓力時,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,因此腎上腺素又稱為「壓力荷爾蒙」。
肝臟:
當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分泌時,肝臟會將肝醣分解,釋放到血液中,使血糖升高,以預備「作戰或逃跑」。

6、消化系統
食道:
壓力會使你吃得比平常多或少(有的會暴飲暴食或吃不下),當吃得太多或吃了不適合的食物、或過量抽煙飲酒,可能造成胃酸逆流和胸口灼熱感。
胃:
可能出現噁心或胃痛,嚴重的甚至會嘔吐。
腸:
壓力造成消化不良,吸收不好。也會改變腸蠕動速度,因而產生腹瀉或便秘。

7、生殖系統
男生:
若長期慢性壓力,可能降低睪固酮分泌,減少精蟲量,甚至影響性功能。

女性:
壓力會造成月經不規則,或月經不來,以及經痛等問題。也可能造成性慾減退。


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

不要再舉手了--談肩關節夾擊症候群

肩痛(二)
肩關節夾擊症候群(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)

肩關節是上半身活動角度最大的關節,肩關節形狀像一顆球被一個半圓形的手套包起來,那顆球就是「肱骨頭」,下面連接著手臂;而半圓形的手套則是「肩胛骨」。兩者之間由附著在上面的肌腱群(也稱為「肩袖」,由四條肌腱合成),形成「肩關節囊」,將彼此連結起來。在這個手套(肩胛骨)和球(肱骨頭)中間還有一個「滑囊」,主要是讓球可以在裡面順暢的活動。

當手抬高越過頭再往前,像投手投球的動作,這時手套的上緣會和球互相磨擦撞擊,會撞擊到的包括「滑囊」和「肩袖」等組織,當因為撞擊次數太多、或強度太大,或局部結構異常(如骨刺),造成撞擊部位疼痛,這時就形成了「肩關節夾擊症候群」。

臨床上可能出現的包括肌腱炎(常見棘上肌)、肩峰下滑囊炎、甚至會出現肌腱裂傷等情形。


因此,「肩關節夾擊症候群」主要的症狀,就是當手抬高超過肩膀高度,或越過頭時,大約70~120度時出現疼痛的症狀,有時手舉高再往下時也會出現疼痛。

常出現在運動員身上,尤其是棒壘球、網球和游泳等。另外手常需要舉高工作的人,如倉儲工人、油漆工、機械維修人員等,也會見到。

剛開始可能疼痛不明顯,但也可能在活動及休息時都有疼痛感,尤其是手舉高或拿東西時特別明顯。運動員,尤其是在投球和打網球擊球時會痛。隨著情形越來越嚴重,可能會連睡覺時都會痛,或覺得無力及活動較不順暢,手往背後的動作無法順利完成,如扣扣子或拉拉鏈。

預防與治療:
1、休息、減少手舉高的動作
2、相關穴位針灸治療
3、溫和的肌肉伸展活動
4、可做適當的復健治療
5、運動時正確的姿勢
6、避免側睡以及局部長時間的壓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