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

小孩感冒發燒--中西醫觀點

最近因為季節交替,感冒的病患變多了,門診遇到不少發燒的小朋友來中醫求診。

近幾年來,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可以接受小朋友感冒發燒不一定要吃西藥退燒,也可以吃中藥協助人體抵抗力發揮作用,幫助痊癒及體力的恢復。

首先,要先瞭解小朋友生病發燒的原因。

在小朋友感冒發燒的原因裡,大多數是屬於病毒感染引起的。不管是腸病毒、腺病毒、輪狀病毒等等,病毒性的感染,在西醫來說,大多並沒有有效的殺病毒或抑制病毒藥物,所以會以症狀治療為主,也就是退燒止痛、止咳化痰、流鼻水,或是給點腸胃藥消脹氣、乳酸菌、止瀉止吐等等。目的是讓小朋友舒服一點,能好好休息,食慾好一點,等待身體自然痊癒。

那麼,發燒到底有沒有需要吃藥退燒?
因為發燒是身體在與病菌對抗時,自然的免疫反應,一般的感冒發燒並不會燒壞腦袋,所以其實是沒有必要吃藥退燒。但若小朋友很不舒服,不好睡或因喉嚨痛而不吃東西,那麼適當的消炎止痛藥,倒也不必排斥。

在上一輩的觀念裡,認為發高燒不退燒會燒壞腦袋,其實並不正確,真正會破壞腦部的是腦炎、腦膜炎等較少見而嚴重的感染,或是高燒超過41、42度才有可能傷害腦部。而少數小朋友發燒會出現的「熱痙攣」,大都是無後遺症的。
普通感冒,發燒有可能會持續3~5天,但有的也會長達1週。

其中有部份小朋友會出疹子,伴隨著疹子出現,發燒通常也就會逐漸消退。
在發燒期間,家長要注意的是,觀察小朋友的活動力和食慾,以及足夠的水分補充以避免脫水。

1、活動力

通常高燒時,小朋友活動力會減少,但一但溫度稍降,活動力就會變好。如果活動力突然下降,則要留意是否病情加重,或有繼發細菌性感染。

2、食慾

同時,生病期間食慾減少是正常的,若幾乎無法進食,則可能有需要以點滴補充養分。

3、脫水

在發燒或嘔吐腹瀉的時候會流失許多的水分,脫水會出現的症狀包括:哭泣時沒有眼淚,少尿,口唇乾燥,眼眶凹陷,囪門凹陷,煩躁不安等。 如果出現脫水的情況,也可能需要住院施打點滴。

4、高燒不退超過5天

當高燒不退超過5天,這時建議帶小朋友去醫院求診,讓醫師診斷是否有較嚴重的病症。

因為抗病毒藥物非常少,在病毒性的感染中只有非常少數需要用到抗病毒藥,如嚴重的流感、水痘、疱疹腦膜炎。
另外,少數小朋友是細菌性的感染,比如中耳炎、鼻竇炎、肺炎、尿道炎、膀胱炎、和細菌性腸胃炎等等。細菌性的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,常常出現在病毒性感冒後,因抵抗力下降而繼發。在這時西藥的抗生素才有發揮作用的空間。因此,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性的感染有殺菌或抑菌的效用,而大部分感冒是屬病毒性感染,吃抗生素是完全不需要的。


中醫觀點

在中醫的觀點,人體與疾病的對抗是「正氣」(抵抗力)與「邪氣」(細菌、病毒等等)互相對抗的過程,當正氣逐漸超越邪氣,則疾病會逐漸痊癒。

中醫對感冒發燒的診斷,並不會區分細菌或病毒,而是判斷「邪氣」的種類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和「正氣」是否充足(陰陽、氣血、營衛、津液等)。因此,在對抗外來病菌時,中醫的做法主要是「扶正」(扶植抵抗力)和「祛邪」(對抗外來病菌),不管病原是什麼,細菌、病毒或其他,考慮的就是正氣夠不夠?邪氣是哪一類?正氣和邪氣彼此消長的情形如何?

剛剛提到,小朋友發燒要觀察的重點包括活動力、食慾、是否脫水和發燒是否超過5天。

若小朋友活動力明顯減退,這表示「正氣」在消退。

如果無法進食,在中醫看來是胃氣損傷,則抵抗疾病的正氣也會不足。
另外,因感冒發燒而出現脫水,在中醫的觀點叫「熱盛傷陰」,也是正氣損傷的表現。

至於發燒超過5日,可能是邪氣過盛,或正氣不足,是在正邪對峙的情況中,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的情形。

在中藥的處置,有很多選擇,需依據不同的狀況來做判斷。

至於,小朋友感冒完全不吃西藥是否可以,在臨床上,的確也有很多家長認同中藥「扶正」「祛邪」,也就是扶持抵抗力,同時對抗外來病菌的觀念,感冒完全以中藥處理,效果都還不錯,提供給爸爸媽媽們參考。

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

常見但不容易診斷的膝蓋問題--半月板軟骨損傷

在膝關節的傷害中,半月板破裂也是常見的一種,在任何年齡都可見到。
然而,因為症狀和疼痛部位不一定很明確,疼痛感覺也不見得很強烈,一般常見的X光和超音波檢查比較沒辦法看出來有異常,因此它是一個不容易早期被確診的問題。

那麼我們就來瞭解一下這到底是什麼吧!

首先還是再介紹一下膝關節的結構:

膝關節主要由三個骨頭組成,分別是股骨(大腿)、脛骨(小腿)和髕骨(膝蓋骨)。上面是股骨,下面是脛骨,前面是髕骨。

在股骨(大腿)、脛骨(小腿)的中間有兩塊彎月形的軟骨,就是我們所謂的半月板。內側半月板呈橢圓形,較厚且大,外側則呈圓形,較薄而小。主要是提供避震的功用,避免股骨和脛骨之間直接的摩擦或撞擊,同時,它也有穩定膝關節的作用。



半月板破裂有好幾種型態,包括垂直狀破裂、瓣狀破裂、水平狀破裂、放射狀破裂、退化性破裂,以及先天性異常所造成圓盤狀半月板。


受傷時常常是在半蹲狀態下或膝蓋扭轉狀態下受傷。較嚴重的外傷可能會合併其它韌帶如前十字韌帶的損傷。

在年紀大的人,有可能因退化的因素,在長期磨損變薄的情形下,只要一個小小扭傷,甚至不見得有外傷的情形下,就可能造成半月板破裂。

症狀

受傷當下的感覺因人而異,可能感覺很明顯疼痛,但也有人感覺還好,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聽到「啪」的聲音。
受傷後大部分的人仍然能夠行走,甚至可以勉強繼續運動。在2~3天後,受傷的膝蓋就會開始逐漸感覺僵硬腫脹。

最常出現的症狀可能有:
1、疼痛
2、僵硬腫脹
3、膝蓋卡住的感覺
4、感覺膝蓋不穩定,會移動的感覺
5、有些角度或動作沒辦法做,比如蹲或跪
6、膝蓋活動時有聲響

如果沒有治療的話,一部分破裂的半月板可能會鬆開而在關節內移動,而使膝蓋感覺不穩,或感覺有聲音,或有卡住的感覺。
在膝蓋疼痛的狀況下,因為不敢用力,在一段時間後,有可能會出現股四頭肌痿縮的情形,而使得大腿看起來較消瘦。

檢查

一般常用的徒手檢查是McMurray test。
影像檢查的部分,通常,MRI(核磁共振)是比較能夠確診的工具,有時也會用關節鏡來做診斷。

治療方式

治療方式會依據破裂的形態、大小或位置而有所不同。
在半月板外側1/3的部分,有充足的血流量,因此,這個區塊受傷的半月板有可能可以自己慢慢修復癒合或可用手術「修補」,垂直狀破裂(longitudinal tear)就是這種類型。
至於內側2/3的部分,血流供應就很少了,在血流供應不足的情形下,通常是無法自行修復的,若採取手術治療一般會考慮將破裂的半月板「切除」。一般來說,切除時的考量是以能夠保留最大部份為原則。
通常來說,治療方式的選擇還是會依據受傷的形態、年紀、活動量大小和有無合併其它組織的損傷等等,而有所不同。

保守治療
1、受傷初期(紅腫熱痛的急性期)仍以RICE為主。
R: rest 休息
I: ice 冰敷
C: compression 加壓、固定
E: elevation 抬高:大約心臟的高度

2、NSAIDs: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。

手術治療
當保守治療持續一段時間後,症狀仍舊持續存在,這時則考慮手術治療,通常採取關節鏡手術。

術後復健
手術後需要穿戴適當護具。在傷口逐漸癒合後,就應該開始進行復健,以逐漸恢復膝關節的活動度和肌力。

針灸治療
對於經過骨科醫師評估後,考慮不開刀的病患,以及手術後開始復健的病患,可以進行針灸輔助治療,針灸的目的是幫助局部氣血運行,以利於恢復。也可搭配內服中藥幫助氣血運行順暢。



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

針灸如何治療酸痛

常常有病人問:針灸到底有什麼功用?
因為來求診做針灸治療的病患很多都是酸痛的問題,所以我就以酸痛問題的治療角度來做簡單說明。

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意思是說氣或血不能通暢,就會產生疼痛。

剛提到「氣血」,氣血是什麼?簡單的說,血提供人體滋養,同時也帶走細胞廢物,而氣則是推動人體的力量,所以血的推動當然也需要靠氣。

正常情況下,氣血在人體每個部位裡裡外外、上上下下運行流動,滋養每個細胞、器官、肌肉、關節、當然也包括骨頭。當氣血運行不順暢,造成某些地方無法得到滋養,或廢物無法順利排除,這時人體的警報器會響起,而產生酸或痛的感覺。

至於為何氣血不能通暢,原因有很多,包括中醫說的「濕」、「寒」、「瘀」、「熱」、「虛」、「風」或「外傷」等等...。

舉例來說,好比家用水管吧,分布到每個人家裡,提供每個家庭每個人使用。水管是水通行的道路,正常的水管暢通無阻,但我們試著想像以下情況:
1、有一天水管流的水太黏稠了(濕)
2、或氣溫太低結凍了(寒)
3、或有小石頭在水中(瘀)
4、或水壓增加了突然水大量滾滾而來(熱)
5、或根本沒什麼水(陰虛、血虛)
6、或水壓不足,水流得太慢了(陽虛、氣虛)
7、或是有外力壓迫干擾水管(風)
8、或水管挖斷、撞斷了(外傷閃挫)

上面這些情形就可能造成水管不通,這時可能就會有某個家庭沒水可用,那麼他可能就會打電話跟水公司抗議一下。

同樣的,氣血不通在人體的反應,則是身體的警鈴響起,產生酸或痛的感覺。

在臨床治療上,通常「濕」、「寒」、「瘀」引起的酸痛,如果去按壓疼痛區域,往往會在相關穴位或經絡找到異常點或異常區塊。最常摸到的是緊繃或結成一團的感覺,明顯的話,從外觀也可以看得出來有腫脹感。有的時候就出現在疼痛區域周圍,有的時候會在相關的經絡或穴位上,這也就是不通、塞住的地方。
通常,當觸摸到這些異常的感覺時,也是可以考慮下針的區域。

如果是因為「熱」,比如說突然扭傷、撞傷造成急性發炎,這時比較不建議直接在受傷部位針灸,通常可由傷處前端、後端,或更遠處來施針,以疏解不通暢的氣血。

如果是因為「虛」,則局部肌肉可能摸起來或看起來較軟弱無力,嚴重的甚至痿縮,這時可用針來補益氣血,常用補益的穴位有足三里、腎俞、三陰交、太溪、復溜等等...,同時局部痿弱區域也可施針或灸來引導氣血運行。

若是「風邪」入侵,干擾氣血運行,這時身體會出現一個往外對抗的能量,表現在脈象,則出現浮脈。在針灸治療上選用疏風解表的穴位,如風池、合谷、曲池、尺澤等等,配合內服用藥效果更好。

如果因為外傷閃挫,導致氣血運行中阻,可以選取傷處前端、後端,或更遠處來施針,以引導氣血的接續。

大致上,除了急性發炎的紅腫熱痛,和外傷閃挫的瘀青出血,需要考慮在其他部位施針外,大部份酸痛區域都可針灸。
如果怕針的人,用手輕輕的按摩,在症狀不嚴重的情況下,有時也會有功效,但若是急性發炎的紅腫熱痛,切勿直接在痛處按摩,免得疼痛更厲害。

總而言之,針灸的目的是藉由針或灸來幫助不通的氣血恢復暢通,一次兩次疏通下來,慢慢的,塞住的氣血會越來越能通行。氣血不足的,配合藥物調理,或生活起居的調整,漸漸的,氣血較為順暢後,酸痛不舒服的感覺就可以逐漸減輕。

不過,就如同剛剛提到的,氣血不通有很多原因,有時跟生活習慣的積累有關,那麼,就要找出源頭,想辦法去改變它,這樣才有辦法根本解決。有時,配合內服中藥調整氣血也是會有相當幫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