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

抽筋是怎麼一回事?(part II--中醫的想法)

中醫對抽筋的想法

中醫說「肝主筋」,同時「肝藏血」,意思是我們身體的筋絡需要血的濡養,所以肝血不足容易使得筋絡失養,而產生抽筋的問題。除了血虛之外,歷代還有許多不同的想法,接下來,要逐一討論一下。

一、首先先從《傷寒論》和 《金匱要略》 的條文來做討論。

1、陰虛血虛
在《傷寒論》中有個常用的處方「芍藥甘草湯」,簡單兩味藥--芍藥和甘草,可以養血柔筋,緩急解痙。 條文提到「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...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...」
其中芍藥,酸甘化陰,是傷寒方中重要的養陰藥。
在 《傷寒論》重要的處方「桂枝湯」 條文中提到 「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…」因此桂枝湯的組成中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,芍藥配合甘草可處理「陰弱」的部份,協同大棗,可補益肝脾之陰。
在鄭欽安《醫理真傳》陰虛門,提到「筋縮不伸」,因「血虛不能養筋,筋燥故也」,提示的處方就是芍藥甘草湯,或再加上天門冬、麥門冬和蜜。
這個處方,在臨床上使用效果很不錯,有時候我會改用芍甘湯加增液(麥門冬、生地、玄參)效果也很好,在診斷上除了問診大多會有口乾舌燥,或疲倦等問題外,在脈象上主要會有陰虛的脈象,以細脈為主。

2、陰陽兩虛
在芍藥甘草湯的基礎上,另外也可加附子,處理陰陽兩虛的問題。條文提到「發汗病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」 也就是除了陰虛外,同時兼有陽虛的情形。

3、表虛陽虛
此外,《傷寒論》中也提到 「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」,一般在太陽表證仍在,同時下焦陽氣不足的可以考慮本方。

另外,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以下討論 『痙濕暍』篇和 『婦人產後』篇中的「痙病」。痙病雖然在病位上並沒有限定在下肢,但不論是症狀上或病因上,都還是值得討論一下。

1、表證仍有,津液不足
在『痙濕暍』篇中,提到「 夫風病,下之則痙,復發汗,必拘急。」「 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」「 瘡家,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」。上面三個條文,提到「汗出」、「發汗」或「誤下」,這與現代醫學中,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太多會誘發抽筋的想法,有一些些接近。

處方包括:
栝蔞桂枝湯「 太陽病其證備,身體強,几几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」
本方是桂枝湯的基礎加上栝蔞根,也就是天花粉, 有清熱潤燥的功效。
葛根湯「 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」
葛根湯則是桂枝湯的基礎加上麻黃和葛根。麻黃處理寒邪;葛根則可生津止渴,解肌退熱。《本草備要》提到可「升胃氣入肺而生津」,「為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」 。因此葛根湯也可處理腸胃問題,如下利。

2、裡實熱證,實熱傷陰
在 『痙濕暍』篇中,還有另一個處方是大承氣湯。大承氣湯一般被認為是處理裡實熱證,有急下存陰的功效。因此,對於裡證、實熱證,仍是需要以下法來保護陰液。
大承氣湯「 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」

3、血虛、多汗出、中風
在『婦人產後』篇中,也提到「新產婦人有三病:一者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,何謂也?師曰: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。....」。同樣提到,「血虛」、「多汗出」,另外還提到了「中風」提示了陽邪入侵。

二、接下來,討論一般後世常見的運用。

1、陰虛血燥
《景岳全書.痙證》:"蓋誤汗者必傷血液,誤下者必傷真陰,陰血受傷則血燥,血燥則筋失所滋,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擘,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。"

2、風冷
《諸病源候論.五指筋攣不得屈伸候》:"筋攣不得屈伸者,是筋急擘縮,不得伸也。筋得風熱則弛縱,得風冷則攣急。"

3、寒盛血凝、火盛血燥
《景岳全書.非風》:"非風瘛瘲等證,亦有寒熱之辨。觀之經曰: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此固其常也。然寒熱皆能拘急,亦皆能弛縱,此又不可不知,如寒而拘急者,以寒盛則血凝,血凝則滯澀,滯澀則拘急,此寒傷其營也;熱而拘急者,以火盛則血燥,血燥則筋枯,筋枯則拘急,此熱傷其營也。"

3、肝虛風邪入
《諸病源候論.風四肢拘擘不得屈伸候》:"此由體虛,腠理開,風邪在於筋故也。春遇痹為筋痹,則筋屈。邪客關機,則使筋攣;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肩背拘急也。足厥陰肝之經也,肝通主諸筋,王在春,其經絡虛,遇風邪則傷於筋,使四肢拘攣,不得屈伸。"

4、肝火血燥
《校注婦人良方.妊娠門》:"娠婦四肢不能伸,服袪風燥血之劑,遺尿痰甚,四肢抽搐,余謂肝火血燥,用八珍湯,加炒黑黃芩為主,佐以鉤藤湯而安。後因怒,前症復作,小便下血,寒熱少寐,飲食少思,用鉤藤散加山梔、柴胡而血止,用加味消遙散,寒熱退而得寐;用六君子湯加芍藥、鉤藤,飲食進而漸安"。

底下列舉一部份常見的處方:

1、陰虛血燥
常用四物湯,或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兼補氣血。
如有肝火,則酌加清熱瀉火藥,如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龍膽草等。
如見肝風內動,則加平肝熄風藥,如鉤藤、龍骨、牡蠣等。
另外,單方的木瓜,可以和脾、舒筋,也常見使用。

2、寒盛
常用當歸四逆湯、四逆湯等。

3、肝腎不足
常用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