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

《金匱要略》中與「煩」 、「煩躁」或與情緒相關的條文討論

上篇整理《傷寒論》關於煩或煩躁的條文,接下來完成《金匱要略》的部份,一樣參考的是《醫宗金鑑》版。
在 《金匱要略》的部份,收集的範圍更大一些,除了「煩」或「煩躁」的條文之外,也考慮與「情緒相關」的部份章節, 如百合病。

先把結論提出。
綜合了下面整理的相關章節條文,發現主要包括幾個病因:
1、濕、水、痰飲、濕熱
2、陰虛、陰不濟陽、熱擾
3、瘀血、宿食

接下來,逐一討論。

一、痙濕暍

出現煩的條文,主要在「濕」的部份。通常是「疼」和「煩」同時出現。
因此,病因在於「」導致身體骨節疼痛而煩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濕家,病身疼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納藥鼻中則愈。
  • 濕家,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,發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  • 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,濕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  • 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,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  • 傷寒八、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濇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;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
  • 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
二、百合病

百合病篇雖然沒有直接出現「煩」或「煩躁」的文字,但參考首條描述症狀,似乎與情緒問題相關,因此一併收集起來。

參考《本經疏證》百合:
「... 能補中益氣,復大小便俱通,知無與百合併者矣...」
「... 設使陽不化陰,大小便不利焉,其治固無與於百合矣。若陰不濟陽,雖化而不能出,則舍百合其誰與歸...」
「 ... 是以意欲食,復不能食,常默默,欲臥不得臥,欲行不得行,飲食或有美時,或有不欲,聞食臭時,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皆心中輾轉不適之狀;口苦,小便數,身形如和,其脈微數,皆心中熱鬱氣免之徵,以此例之邪氣腹滿心痛。蓋有若合符節者,而治法始終不外百合,則以心本不任受邪。心而竟為邪擾,則不責將之謀慮不審,即責相之治節不行。今邪阻於上而不下行,為肺之不主肅降,無能遁矣...」

因此知道「百合」能補中益氣,使陰得以濟陽,肺得以肅降,使土生金,金化水,進而通利大小便。

故推論百合病的病因應是誤治後產生的一系列「陰不濟陽」的問題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論曰:百合病者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復不能食,常默默然,欲臥,不能臥,欲行,不能行,欲飲食,或有美時,或有不用聞食臭時,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口苦,小便赤,諸藥不能治,得藥,則劇吐利,如有神靈者,身形如和,其脈微數。每溺時頭痛者,六十日乃愈;若溺時頭不痛者,淅然者,四十日愈;若溺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其證或未病而預見,或病四、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,各隨證治之。
  • 百合病,見於陰者,以陽法救之;見於陽者,以陰法救之。見陽攻陰,復發其汗,此為逆;見陰攻陽,乃復下之,此亦為逆。
  • 百合病,不經吐、下、發汗,病形如初者,百合地黃湯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變發熱者,百合滑石散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一月不解,變成渴者,百合洗方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渴不差者,用後方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發汗後者,百合知母湯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下之後者,滑石代赭湯主之。
  • 百合病,吐之後者,用後方主之。 【註】百合病不應吐而吐之,不解者,則虛中,以百合雞子湯清而補之也。


三、瘧

參考註解:「癉瘧,即『內經』所謂但熱不寒之癉瘧也;溫瘧,即『內經』所言先傷於風,後傷於寒,熱多寒少之溫瘧也。」

在「癉瘧」和「溫瘧」的條文,都有出現「煩」,因此推論為「」擾之故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師曰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、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;若但熱不寒者,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分肉之間,令人消鑠肌肉。
  • 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,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
四、虛勞

虛勞篇的煩,描述的是「手足煩熱」和 「虛煩」。

觀察小建中湯,為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,其中芍藥補脾陰,飴糖「能使火靜而水生」「 飴糖之柔潤芳甘,正合脾家土德」《 本經疏證》。
酸棗仁湯,「煩心不得睡,水不上濟於心也」 「 棗為脾果,其仁入腎而宣水決矣。」《 本經疏證》。

因此,推論此處的煩為「陰虛」之故,脾陰虛或涉及腎陰虛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虛勞裡急,悸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
  • 虛勞虛煩不得眠,酸棗湯主之。


五、咳嗽

咳嗽病提到「喘而躁」、「煩躁而喘」,喘和煩躁同時出現,主要是「」引起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上氣喘而躁者,屬肺脹,欲作風水,發汗則愈。
  • 肺脹,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

六、五臟風寒積聚

本篇提到與「煩」或精神情緒症狀有關主要在「心藏傷」「心氣虛」,以及「脾中風」提到「腹中煩重」,未見出方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,當臍跳,其脈弦,此為心藏傷所致也。
  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,血氣少者,屬於心,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,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。
  • 脾中風者,翕翕發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目瞤瞤而短氣。


七、驚悸吐衄

本篇提到「煩滿」,有「瘀血」為其病因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;脈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欬者,必吐血。
  • 病者如熱狀,煩滿,口乾燥而渴,其脈反無熱,此為陰伏,是瘀血也,當下之。 【註】此承上文互詳證脈,以明其治也。如熱狀,即所謂心煩胸滿,口乾燥渴之熱證也。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,今反見沉伏之陰脈,是為熱伏於陰,乃瘀血也。瘀血者當下之,宜桃核承氣、抵當湯、丸之類也。


八、痰飲

本篇則是因「痰飲」導致「欬 」和「煩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夫有支飲家,欬煩,胸中痛者,不卒死,至一百日或一歲,宜十棗湯。


九、水氣

本篇「煩躁」出現在心水和黃汗,主要為「水氣」病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
  • 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,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,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即胸中痛,又從腰以上,必汗出,下無汗,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  • 問曰:病者苦水,面目身體四肢皆腫,小便不利,脈之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氣上衝咽,狀如炙肉,當微欬喘,審如師言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沉而緊,沉則為水,緊則為寒,沉緊相搏,結在關元,始時當微,年盛不覺,陽衰之後,榮衛相干,陽損陰盛,結寒微動,腎氣上衝,咽喉塞噎,脇下急痛。醫以為流飲,而大下之,氣擊不去,其病不除;後重吐之,胃家虛煩,咽燥欲飲水,小便不利,水穀不化,面目手足浮腫,又與葶藶圓下水,當時如小差,食飲過度,腫復如前,胸脇苦痛,狀若奔豚,其水揚溢,則浮欬喘逆。當先攻擊衝氣,令止,乃治欬,欬止其喘自差,先治新病,病當在後。


十、黃疸

參考註解「病疸者,濕熱也。今濕淫於內,則胸滿煩喘」,此處病因為「濕熱」。
另一條註解云「穀疸屬胃熱,脈當數,今脈遲,脾藏寒也。寒不化穀,所以雖饑欲食,食難用飽,飽則煩悶,胃中填塞健運失常也。」,此處病因為「脾寒,食飽則胃中填塞健運失常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師曰:病黃疸,發熱、煩喘、胸滿、口燥者,以病發時,火劫其汗,兩熱相得,然黃家所得,從濕得之,一身盡發熱而黃,肚熱,熱在裡,當下之。
  • 陽明病,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,頭眩,小便必難,此欲作穀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
十一、下利

梔子豉湯為「熱擾胸膈」之證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

十二、蚘蟲病

烏梅丸為「寒熱錯雜」之證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蚘厥者,當吐蚘,今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藏寒,蚘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蚘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蚘。蚘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


十三、產後

枳實芍藥散「煩滿不得臥」,證為「氣結血凝」。
大承氣湯「煩躁」,證為「宿食熱結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產後腹痛,煩滿不得臥,枳實芍藥散主之。
  • 產後七、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,不大便,煩躁發熱,切脈微實,再倍發熱,日晡時煩躁者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即愈,宜大承氣湯主之。熱在裡,結在膀胱也。
  • 婦人乳中虛,煩亂,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


十四、婦人

藏躁「喜悲傷欲哭」,用甘麥大棗湯,處理「脾胃陰虛」。
溫經湯症狀「手掌煩熱」為「陰虛」、有「瘀血」。

原文如下:

  • 婦人之病,因虛、積冷、結氣,為諸經水斷絕,至有歷年,血寒積結胞門。寒傷經絡,凝堅在上,嘔吐涎唾,久成肺癰,形體損分。在中盤結,繞臍寒疝,或兩脇疼痛,與藏相連,或結熱中,痛在關元,脈數無瘡,肌若魚鱗,時著男子,非止女身。在下來多,經候不勻,令陰掣痛,少腹惡寒,或引腰脊,下根氣街,氣衝急痛,膝脛疼煩,奄忽眩冒,狀如厥癲,或有憂慘,悲傷多嗔,此皆帶下,非有鬼神。久則羸瘦,脈虛多寒,三十六病,千變萬端,審脈陰陽,虛實緊弦,行其鍼藥,治危得安,其雖同病,脈各異源,子當辨記,勿謂不然。
  • 婦人藏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甘麥大棗湯主之。
  • 問曰:婦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,數十日不止,暮即發熱,少腹裡急,腹滿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何也?師曰:此病屬帶下,何以故?曾經半產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其證唇口乾燥,故知之。當以溫經湯主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