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

《傷寒論》中出現「煩」或「煩躁」的條文整理

因為上篇整理了憂鬱症現代醫學的概念,本想試著整理一下和憂鬱症有關的傷寒條文,但發現...好難啊。最主要是因為憂鬱症的症狀很多,有心理症狀、有生理症狀,很難從條文來做分類整理。

所以,退一步來做,先掌握幾個比較能下手整理的症狀。當然,不見得這些症狀就代表憂鬱症或憂鬱情緒,只是提供參考而已。

首先,先把「」,或「煩躁」的條文找出來,再找出相關處方。(以醫宗金鑑版條文為主)

太陽上篇

水氣內停--五苓散
火熱傷陰--白虎加人參湯
水熱結胸--大陷胸湯

太陽中篇

風邪--桂枝湯
寒邪--麻黃湯
水氣--五苓散
氣血虛弱--小建中湯
胃虛--甘草瀉心湯
熱擾胸膈--梔子系列處方(包括梔子豉湯、 梔子厚朴湯、 梔子乾薑湯)

太陽下篇

外感熱鬱--大青龍湯
火熱傷津--白虎加參湯
陰盛革陽--乾薑附子湯
陽虛液竭--茯苓四逆湯

陽明病

宿食、熱結--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

少陽病

少陽樞轉不利--小柴胡湯
兼太陽表證--柴胡桂枝湯
兼痰結--柴胡桂枝乾薑湯
兼陽明裡實--大柴胡湯

少陰病

陽亡陰竭--白通加豬膽汁湯
陽明厥陰寒證--吳茱萸湯
陰虛水熱互結--豬苓湯
陰虛火旺--黃連阿膠湯
陰虛有熱--豬膚湯

厥陰病

寒熱錯雜--烏梅丸
痰涎阻胸--瓜蒂散

壞病

中焦寒證--甘草乾薑湯
樞轉不利兼心神浮越--柴胡加龍骨牡蠣湯
心陽虛損兼心神浮越--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

其實發現幾乎六經都有出現「煩」的條文,在東升西降中的每一個環節,陽虛、陰虛、火結、熱結、水結、痰結、宿食、風寒外感、少陽樞轉,都需要留意。

下篇整理《金匱要略》相關條文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整理發現如果出現「躁」,通常都與「煩」一同出現,少數單獨出現「」的條文整理如下:

1、厥陰病
傷寒,發熱,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。傷寒,發熱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死。

2、壞病
。 病者,謂不當汗,而汗,不當吐而吐,不當下而下,即當汗、吐、下而過甚,或當汗、吐、下而失時,皆為施治失宜,所以成壞病也。凡三陰三陽,若汗、若吐、若下,若溫針、火燻、火熨、火灸、火劫等法,致諸壞病者,有汗後亡陽,眩冒振惕,魄汗不收;有下後虛中,結胸痞硬,下利不止;有吐後煩亂腹滿,有溫針失血驚狂,甚至陽毒斑狂,陰躁欲死,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之類是也。其論散見諸篇,今合為一集,以便後學。其中或有掛漏,是在能三反者。
。 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,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,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,但頭汗出,躋頸而還,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,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。 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


附上相關條文

太陽上篇

。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。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稍稍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,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。 中風發熱,六、七日不解而煩者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
。 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,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、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餘處無汗,躋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。
。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亦死。
。 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熱被卻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瘥者,與五苓散。身熱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;若水以潠之洗之,益令熱被卻不得出,當汗而不汗則煩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與芍藥三兩如上法。

太陽中篇

。 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
。 傷寒發汗已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
。 傷寒,若吐若下後,七、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。 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。 傷寒二、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。 發汗若下之,而煩熱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。 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
。 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主之;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;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。 傷寒下後,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。 傷寒,醫以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主之。
(梔子系列,每條都有煩)
。 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,身疼痛,八、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,服藥已,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;劇者,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,麻黃湯主之。
。 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,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太陽下篇

。 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
。太陽病二日,反躁,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,十餘日,振慄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,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;反嘔欲失溲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,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榖氣下流故也。
。 傷寒,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。 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。 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陽明病

。 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
。 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。 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
。 得病二、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心下硬,至四、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與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,若不大便六、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
。 病人不大便五、六日,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。 大下後,六、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,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氣湯。
。 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:(1)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反譫語。(2)若加溫鍼,心怵惕煩躁不得眠。(3)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(4)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5)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胃中燥,豬苓湯利其小便故也。
。 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穀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。 太陽病吐之,但太陽病當惡寒,今反不惡寒,不欲近衣,此為吐之內煩也。

少陽病

。 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。 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,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煩而悸。
。 傷寒五、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脇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,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脇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欬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。 傷寒六、七日,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。傷寒五、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脇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。
。 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、三下之,後四、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,心下急,鬱鬱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
。 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中嗢嗢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鬱微煩,先此時,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,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。以嘔,故知極吐、下也。
。 傷寒六、七日,無大熱,其人燥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太陰病

。 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繫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,至七、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
。 太陰中風,四肢煩痛,陽微陰濇而長者,為欲愈。

少陰病

。 少陰病,脈緊,至七、八日,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,雖煩下利,必自愈。
。 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。 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五、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;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;小便白者,以下焦虛,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。 少陰病,脈微細沉,但欲臥,汗出不煩,自欲吐,至五、六日,自利,復煩燥不得臥寐者,死。
。 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。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,死。
。 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身踡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死。
。 少陰病,下利六、七日,欬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
。 少陰病,惡寒而踡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
。 少陰病,得之二、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。 少陰病,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,豬膚湯主之。

厥陰病

。 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、八日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藏厥,非蚘厥也。蚘厥者,其人當吐蚘,今病者,靜而復時煩者,此為藏寒。蚘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者,蚘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蚘。蚘厥者,烏梅丸主之,又主久利。
。 傷寒,六、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,厥不還者,死。
。 傷寒,熱少厥微,指頭寒,默默不欲食,煩躁。數日,小便利,色白者,此熱除也,欲得食,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,胸脇煩滿者,其後必便血。
。 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心下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

合病併病

。 二陽併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、不惡寒。若太陽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,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,陽氣怫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,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,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濇故知也。

差後

。 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差,人強與穀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穀則愈。

壞病

。 病者,謂不當汗,而汗,不當吐而吐,不當下而下,即當汗、吐、下而過甚,或當汗、吐、下而失時,皆為施治失宜,所以成壞病也。凡三陰三陽,若汗、若吐、若下,若溫針、火燻、火熨、火灸、火劫等法,致諸壞病者,有汗後亡陽,眩冒振惕,魄汗不收;有下後虛中,結胸痞硬,下利不止;有吐後煩亂腹滿,有溫針失血驚狂,甚至陽毒斑狂,陰躁欲死,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之類是也。其論散見諸篇,今合為一集,以便後學。其中或有掛漏,是在能三反者。
。 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鍼。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;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
。 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,得之便厥。咽中乾,煩燥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稍與調胃承氣湯;若重發汗,復加燒鍼者,四逆湯主之。
。 問曰:證像陽旦,按法治之而增劇,厥逆,咽中乾,兩脛拘急而譫語。師言夜半手足當溫,兩腳當伸。後如師言,何以如此?答曰: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風,大為虛,風則生微熱,虛則兩脛攣,病形像桂枝,因加附子參其間,增桂令汗出,附子溫經,亡陽故也。厥逆,咽中乾,煩躁,陽明內結,譫語煩亂,更飲甘草乾薑湯,夜半陽氣還,兩足當熱,脛尚微拘急,重與芍藥甘草湯,爾乃脛伸,以承氣湯微溏,則止其譫語,故知病可愈。
。 傷寒吐、下後,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、九日心下痞硬,脇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。 傷寒八、九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。 微數之脈,甚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
。 榮氣微者,加燒鍼,則血留不行,更發熱而躁煩也。
。 火逆下之,因燒鍼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